产业学院建设的关节点及通关路径

编辑日期:2021-01-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近些年,建设产业学院已经成为许多高校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策略。从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的视角来看,产业学院建设类似于对原有专业的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因此其建设路径的选择,需要着重打通以下四个关节点。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传统工科专业通常是以“学科驱动”而非“需求导向”来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易造成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脱节。产业学院的建设要摆脱这种路径依赖,要从地方产业需求、学校办学特色及学生全面发展三个维度来重新定位。

    产业学院面向特定的产业或者产业群,需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把握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及对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的变化;要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及策略,在主动策应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把握人才需求的服务面向与重点领域。产业学院的建设要梳理毕业生在人才市场具有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核心内容,产业学院同样必须将建设重心放在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上。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转变“学科课程”的思维定势,围绕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结合产业发展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设置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优化或者重组,可以先构建能力素质结构图,然后按照结构图,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拓朴图,明确设置的课程及其先后次序与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避免因人设课。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地方本科院校的比较优势在于其地方性、应用型与特色化,工科专业注重在对接地方产业链与创新链中,逐渐提升专业建设内涵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产业学院建设要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中心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打造特色、争创一流。

    此外,产业学院既要改革传统的教与学形态,探究参与式、混合式等新型教学模式,还要结合其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优势,选择适当的人才培养模式。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企业培养模式的创新,要结合靠近产业前沿与对接企业生产的优势,在企业培养方案、“双导师”制、质量监控、企业学习评价模式等方面形成特色与优势。

    四、协同育人效能的提升

    争取各种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多方主体,积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形成多元协同育人机制,这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教育部“卓越计划”以及现行的新工科建设,都将重点放在校企、校地深度合作创新协同育人机制上。产业学院本身就是多方参与主体认同的结果,要围绕提升协同育人效能,激发多元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热情。

    提高协同育人效能,关键是产业学院要真正能够构建起有别于高校二级学院的运行管理机制。二级学院是高校内部的办学主体,其运行机制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行机制的创新体现在职责权利、权力配置、决策机制和管理考核等多个层面。产业学院具有高校二级学院的某些性质,同时又不同于二级学院,既要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建立产业学院的运行机制,更要通过成立以理事会为核心的组织机构以及制定相应的制度体系,不断优化运行机制,促进产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上述四个关节点外,产业学院的建设还需要预判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好规避和防范风险的预案。按照产业生命周期的理论,任何产业都要经历初始、成长、成熟及衰退等四个演变的过程。产业学院是基于特定的产业或者产业群设置建设的,如果产业的生命周期过短或者产业已经步入衰退期,人才培养滞后性可能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风险。为规避产业生命周期带来的风险,高校可以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产业学院。通常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周期是一个长期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在稳定期后,新兴产业不会很快转向衰退期,而是进入较长时间的调整期。此外,产业学院还要防范合作方的风险转移,特别是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产业学院,由于企业经营的市场风险以及企业本身的“逐利”性质,高校要通过契约与规制,控制与防范风险。

(摘编自《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年第6期  作者:陆勇 方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