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学行为选择的制度逻辑与作用机制

编辑日期:2021-04-30 作者: 阅读:1
【字体:

    近年来,教学质量如何得到保障,教师教学能力如何得到提升,成为影响当代大学合法性的“经典”新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公众关注。在真实的教学实践中破解大学教学与育人的难题,成为问题破局的难点。

    一、教学管理制度的类型及其建构的教学情境

    教学管理制度实质上是一种规范化、定型化的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制度化呈现,构成了教师教学行为选择的制度背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推行“放权赋能”策略,逐步发挥高校的办学活力,使高校成为自主办学的行为主体;另一方面,在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过程中,社会和市场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要求高校增强人才培养制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高校作为有自身利益诉求的办学主体,在紧随国家政策引导方向、积极争取高等教育公共资源的过程中,相应地在组织内部通过一定的管理技术安排构建了一套教学管理体系。依据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师教学活动操控与诱导的内容和方式,其大致可分为规范监督型的教学管理制度利益与荣誉引导型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力提升与支持型的教学管理制度三种类型。教师对教学情境的控制不仅仅是个人自己的事务,外部的制度影响越来越成为教师行为取向的强化动机与力量,组织控制“千方百计地将人类操控成一组顺从的行为模式”。

    二、大学教师教学行为选择的基点

    考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将教师置于教学管理制度构建的场域结构与教师主体的价值和意志的互动中去考量。

     (一)大学教师身份规定性的价值维度

    在高校场域中,大学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合法性一方面源自于教师社会身份的规定性。大学教师在现代细密的学术分工体制和学科制度下经过专业化的学科培训,不仅掌握了专业化知识和技能,而且在相对统一的专业标准和知识操作规范下分享着各自的学科文化。另一方面,知识的传授又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构了“教书”与“育人”多重互动的意义交往空间,教学中师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心智理解与情感体验,使教师与学生建立的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知识传承”的关系,也还蕴含着“情感养成”“意志培养”“心理感化”“价值濡染”等多重层面和境界的关系。

    (二)大学教师的利益诉求

    大学教师的利益是其社会角色在高校制度环境下基本需求的具体标的物。教师工作绩效需要可测度可比较的核定标准,教学 工作量、发表的论文数量、主持的科研项目、到账的科研经费可以以数量的方式转化为对应的经济利益,但更为关键的,教师的工作质量却未必能如此清晰地加以量化描述。教学的外在性和人才成长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质量难以建立普适性共识的具有因果联系的奖励体系。此外,在高等教育领域,专业声誉体现的学术成果的累积,它不仅仅局限在高校可支配的资源范围之内,而且会在突破组织机构限制的更广阔的学术领域内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和同行认可。因此,如果说外在经济利益的谋取遵循的是一种工具主义的法则,且与学校的评价机制和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方式紧密联系,那么教学的物化劳动形式在这种分配体系下却处于一种相对弱势地位。在高校中,大学教师所定义的利益,在内容上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性的经济利益,也包括精神层面、道德层面的象征利益。

    (三)大学教师行为的自主性

    作为一种学术组织,高校“有组织的无序状态”的组织特性保护了教师学术职业的专业自主性。在专业自主权的庇护下,大学教师之间的教学样态具有一定的动态差异性,不同教师的教育理解、教学信念、教学风格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共生并存,同时也使教师为自身教学行为的辩护提供了可能。学校只能从教学时间等外部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目标诱导,而无法在每一个教学空间中完全有效地实现对教师教学的过程控制。

    三、基于教师教学行为取向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对于高校而言,在制度的运行中充分思量教学的本真价值和教师的个体性实践,协调教师在教学上的价值追求和理性选择,形成制度与教师行为的良性互动,这样真正使教师在追求教学卓越的过程中走得更远。

    (一)教学管理应尊重教师的教学信念与教学自由

    教师的教学信念是教学管理的手段和结果之间的一个重要变量。高校在教学管理制度设计过程中,应将行政管理的科层逻辑、人才培养的教育逻辑、学校的具体实际运行规律与教师的教学信念有机融合、统整,把握好教学制度的刚性和弹性的“度”,妥善处理好教学控制与教学自由之间的矛盾,既体现学校统一的管理意志,又留给教师多样化的教学信念和实践探索的自由空间。高校在制度制定过程中,应创造条件让教师参与制度的讨论、设计与实施,避免单一行政视角对教师教学信念的戕害,从信任教师的角度让教师发出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和认知的声音,从而赢得教师的信任和对制度规则的理解。同时,高校在实施教学管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大学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学生发展的特点。由于不同的专业领域、教学内容和课型会呈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也会调适出不同的关系类型,因此,在教学管理中应保护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和学生的学习自由,在制度安排上尽可能地减少一些繁琐的检查和外部的干预,避免对教师过多的干扰和时间的占用,让教师有一个稳定的心态集中精力从事教学。教学管理应从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收获的逻辑基点去运用工具性手段,其落脚点应立足于推动教师的教学反思来改进教学。

    (二)基于教师教学发展需要提供制度支持保障

     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是随着教师教学经验的增长不断提升的一个过程,不同阶段的教师面临着不同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发展需求。从教师教学发展来看,在综合国内外教师职业划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可将教师教学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1)身份转换期,指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身份建构与转换时期;(2)职业认同期,指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开始对教育教学有一定的认识并获得了外部的肯定;(3)稳定反思期,指教师经过多年教学工作后已经对周遭环境了如指掌,并建立了一定的人际关系,具有了相当的经验与成果;(4)职业转折期,指教师认识到自身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并力求突破的时期;(5)自主概念化时期,指教师开始从对自我的关注与教学经验总结转向外部团队建立与帮扶上。因此,在制度上,针对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高校可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支持保障措施。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只有站在教师教学发展的立场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和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才能将教师的教学行为引向有利于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的方向。

    (三)教学质量整体视域中制度的配套和兼容

    置身于高校场域中的大学教师,其教学行为与高校各项制度安排的交互影响形塑了大学教学的整体面貌。在教学质量的整体视域中,高校要尽可能地将大学教师的理性选择和价值追求与高校的发展目标协调兼顾,形成制度的张力,引导与塑造积极正向的教师教学行为偏好。从内部制度层面来说,高校应将教学管理制度与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学科建设制度、科研管理制度等进行系统设计,打破制度之间的隔阂与障碍,在目前高校教学与科研实难平衡的困境中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支持的资源、荣誉、发展通道以及上升路径,扩大教师教学行为选择的利益基础。而从制度文化层面来说,高校应构建教师乐于分享的教学文化,为教师教学营造一个宽容、宽松和宽裕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使外在制度、条例的控制转化为教师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激发教师教学内在激情。

(摘编自《大学教育科学》2021年第2期  作者:郭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