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标准、进程预测与路径选择

编辑日期:2021-05-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据统计,目前,全球有76个国家(地区)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有26个国家(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80%,高收入国家(地区)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在2018年已达75%。

    一、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标准

    (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规模标准

    美国著名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w)提出用50%的数字标准来衡量一个国家(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认为毛入学率突破50%以后不会停止而是会加快推进。21世纪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普及化的快车道。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2005年,世界上有约1/4的国家(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目前该比例已增长至2/5。但国家(地区)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有的国家(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左右后便稳定下来,有的国家(地区)甚至超过100%,显然,毛入学率60%和80%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能一概而论,普及化发展水平的数字标准需要更精细化。

    毛入学率是高等教育全部在学人口与适龄人口的比值。从理论上讲,毛入学率越高代表高等教育受众的规模越大、范围越广,普及化水平越高。根据受众规模的大小,可将普及化水平划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毛入学率超过50%,但未达到65%;中级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5%,但未达到80%;高级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及以上。

    (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公平标准

    高等教育发展从来不只是高等教育内部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高等教育受众的社会分布越广,尤其是社会中下阶层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面越宽、人数越多,高等教育就越发达,社会公平程度越高。因此,社会公平可以作为考察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毛入学率可反映高等教育受众人数的多与少,公平则反映不同社会阶层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获得性。高等教育在普及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部分人的特权,而是属于一种开放的、包容的平民教育。

    高等教育在普及化的不同阶段,公平的发展水平会存在差异。在初级阶段,高等教育更多地满足中等阶层子弟的需求。在中级阶段,随着高等教育入学政策更加灵活多样,大学生经济资助办法不断完善,社会阶层分布越来越多地深入中下层子弟,高等教育的社会公平性不断增强。到了高级阶段,接受高等教育不再为经济、政策和社会文化所困。公民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成了一种义务。高等教育能够为所有人提供所需的学习机会。

    在普及化阶段,公平不只是体现在满足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上,还体现在满足非适龄人口需求的程度上。接受高等教育的非适龄人口常被称为“非传统大学生”。从一定意义上讲,增加“非传统大学生”是提高普及化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质量标准

    在普及化的初级阶段,具有大众化特征的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保障得以延续,并逐渐体系化;质量标准更加多元,更富有弹性;学生的地位更加凸显,学生参与、学生质量等高等教育受众的体验与发展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愈加显著;政府、高等学校、社会力量之间的博弈对高等教育质量有重要影响。在中级阶段,质量标准、质量评价和质量保障越来越多地呈现典型的普及化特征;质量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积极参与质量评价和保障,主体意识增强,学生中心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形成;政府、高等学校、社会力量之间的博弈关系在质量保障中逐渐稳定下来,良性互动机制初步建立,且对高等教育发展发挥引导作用。到了高级阶段,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保障呈现超稳定的状态,评价模式丰富多元且适应性强;学生主体地位巩固,学生中心的理念成为质量评价的核心理念;政府、高等学校、社会力量和谐共治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受众都能获得令人满意的优质教育体验。

    二、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预测

    (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三种模式

    进入普及化阶段之后,不同国家(地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速度有快有慢,呈现不同的特点。对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10年及以上(2010年前毛入学率达到50%)的27个国家的普及化进程进行分析,发现大致有三种典型模式:一是快速推进模式,即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年均增量超过2个百分点;二是中速推进模式,即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年均增量在1个百分点至2个百分点;三是慢速推进模式,即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年均增量在1个百分点以下。

    (二)影响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基本要素

    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需要多种条件的支持:一是人口条件。充足的生源是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基本保障。二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率先步入普及化阶段的绝大多数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三是受教育水平。普及化进程必然需要良好的、普及的初中等教育作支撑。四是高考制度。没有通畅的、与普及化高等教育相符的升学考试制度,普及化进程难以推进。五是政府政策。政府的政策对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有着强有力的影响。六是社会环境。国家与国家的政治环境、国际局势等众多因素对普及化均有影响。

    (三)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预判

    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进程必将继续推进。就进程速度而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可选择稳健的中速推进模式。该模式推进的路径有两种:

    一是考虑政策连贯性和适龄人口变化,以我国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速度为基准来推进。根据联合国关于人口的预测,自2021年始,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逐步增长,到2033年又将逐渐下降,但波动幅度远小于大众化发展阶段。基于政策连贯性考虑,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速度可以延续大众化阶段的总体水平,即以学生规模年均增量146.3万人的速度继续扩张。但考虑2033年之后适龄人口的减少,规模增长的速度或将减慢,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更可能维持前期的增长水平。到202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突破65%,在学人数规模将达到约5319万人;到204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突破80%,在学人数规模将达到约6227万人。若按此路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在未来10年内将进入普及化中级阶段,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总规模将增长1300多万人;未来20年将进入普及化高级阶段,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总规模将增长2200多万人。

    二是借鉴国际经验,以普及化发展历史最长的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推进速度为基准来推进。美国最早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普及化发展历史久远,且在过去的40多年里,其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也经历了大幅增长、大幅下降及再增长的变化过程。对于我国而言,其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进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假设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以美国过去40多年的平均增速(年均增量1.16个百分点)发展,到203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突破65%,在学人数规模达到约5522万人;到204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突破80%,在学人数规模将达到约5732万人。若按此路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在未来11年左右将进入普及化中级阶段,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总规模将增长1500多万人;未来24年左右,将进入普及化高级阶段,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总规模将增长1700多万人。

    综合上述两种预测结果,未来10年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普及化水平将进入中级阶段,在学人数总规模将增加1000万以上,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充和改革势在必行。

    三、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路径

    (一)扩大教育受众人群,培养更多更好的生源

    首先,我国有大量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未能接受高等教育。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净入学率(估算)仅38.59%,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达到4800多万人;2050年,适龄人口下降至6586万人,仍有3500多万人的规模增长空间。其次,高等教育非适龄人口的教育需求同样巨大。2019年,我国成人本专科和网络本专科毕业生数加起来约为445万人。2016—2019年毕业生数四年加起来也只有1700多万人,远远小于4800万的适龄人口空缺。此外,尽管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张,但到2019年,硕士生的录取人数只有81.13万人,仅占当年普通本专科毕业生数的10.7%,占当年各类本专科毕业生总数的6.7%。

    (二)制定更具包容性的高等教育政策

    1.构建更具包容性的高考招生制度

    2019年,我国高考录取率达88.7%,已接近报考总人数的极限,而高等教育净入学率仅为38.6%。因此,应当构建更具包容性的高考招生制度,使各类潜在高等教育受众不因相关原因被排除在高等学校入学考核之外。

    2.建构更具弹性的高等教育结构

    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看,无论是教育类别结构,还是学校类型结构都呈现出刚性的上下层级结构,纵横交织的立交桥结构还远远没有形成。推进普及化发展,政府和高等学校应当优化资源配置,改革评价体系,加强治理能力建设,促进高等教育结构弹性化改革。

    3.创建更加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制度

    包容性强的高等教育需要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制度,推进普及化发展,应当特别重视教育思想观念创新,形成多元的高等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等。

    (三)保障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所需资源充足

    充分的资源供给是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201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为人民币22245.81元,折合美元约为3362.43元。而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均在1万美元以上。除总体资源的不足,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区域差异十分明显。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需要更多资源和经费投入。

    第一,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切实调动社会力量兴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打通社会资金和人力资源流入高等教育的通道。第二,积极探索政企合作办学机制,降低高等教育系统的重心,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建高等学校或开办教育项目,建构省级以下高等教育体系。第三,鼓励有资源、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在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开设分校、设置专班,带动当地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和拓展。第四,进一步开拓发展跨境合作办学,探索与境外一流大学、学科或师资团队合作的有效途径,有效利用国外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第五,完善社会和个人捐资办学制度,推动高等学校建立“教育发展基金会”,增强高等学校与校友、行业企业的联系互动,进一步发展捐资兴学。

    (四)以开放的心态,创新高等教育发展理念

   1.树立“互联网+高等教育”理念,破解规模发展与质量提升的矛盾

    要提高普及化水平,应当接纳和实践“互联网+高等教育”理念,利用不断涌现的新兴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形式,提供个性化的教育,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增强学习者的获得感

    推进普及化发展,应将学生中心理念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牢固树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更加关注学生求知、成长、就业、体验方面的多元化需求,建立以学生学习成果导向的质量评价体系。

    3.树立“参与式治理”理念,构建共同治理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推进普及化发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建立高等学校、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体制机制,实现高等教育利益共同体的共同参与治理,形成多方联动、聚焦质量、合作共赢的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

    我们已经处在一个智能时代,它不同于后工业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早期,踏上时代的节奏,利用时代所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条件,加强普及化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加强普及化发展战略谋划,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研究必须解答的课题。

(摘编自《教育研究》2021年第2期  作者:别敦荣 易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