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谦逊地教学

编辑日期:2021-03-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日本歌舞伎大师勘弥扮演徒步远行的旅人,正当他要上场时,旁边一位门生提醒他说:“您的草鞋带子松了。”他回答:“谢谢你呀!”立刻蹲下,系紧了鞋带。当他走到门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时,却又蹲下,把刚才系紧的鞋带弄松了。勘弥的表演设计是,自己要扮演的是行者,鞋带松垮正是展现其疲态的细节。问题是:勘弥为什么没有当时指点学生直接教给他这个细节的设计?

    勘弥的举动,就像很多我们所观察到的“谦逊地教学”一样,教的一方并非那么直接,却因为更为重要的一些考虑而有别样的呈现。

    一是教的一方,对所教授的知识、方法的发展性始终持有足够的敬畏和内在的好奇。不是设法不教授死知识,而是他真心并不觉得知识是死的(fixed);没有什么内容是板上钉钉的,斩钉截铁地强调与态度本身,并不增加内容的确定性、真理性。要注意,此处并不单指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目,一旦囿于盖棺论定一劳永逸的确定性思维模式,神态随之显露,并非接受、熟记与复制、应用,才是应然的学习正道。

    二是教的一方,深刻地理解只有教与学的共同作用,才能建构一个称得上是教学的完整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让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独特的,都是新鲜的,都是现场的。学习者的合作,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一门被冠以“精品”称号的课程,严格意义上说,不只是教案、课件、教法得到了肯定,其中学生们的行为和收获同样也作为成功教学的佐证作出了贡献,这也是为什么不能仅仅通过录制好的慕课就将其认定为精品的原因——学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组成。很多好教师在结束课堂教学后会抓紧时间把课上被激发出来的一些新思路及时记下来,也是这个缘故。此外,对一个学生群体非常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换了另一个群体也许会碰上大麻烦,这并不奇怪。“对牛弹琴”,不能只抱怨“牛”之不解,而需反思选择弹“琴”以对的合宜。

    三是教的一方,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建构性传递,更重视将价值观和品格塑造作为重要的教学成果。谦逊、开放、平等、共享,这都是价值观的体现,需要在一门门具体的课程中,教师们的语默作止,以或主动或从动或“润物无声”的社会性学习的方式来传递,包括提问举例、课堂调动。当我们探讨师德时,既有其底线——规范需要恪守,也有其高线——境界值得追求;谦逊也许很难出现在师德底线规范的要求中,却笃定是为师为学贡献并传承给学子的精神魅力,而更因为东方文化中师尊传统的深入人心,让发自教师内心并言行一致的谦逊,对学生有着更强的影响力和身份认同。

    四是教的一方,对于关系和社群作为重要的教育成果,有着恰如其分的看重。如果以“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来理解教育本质,以“谦逊地教学”来建设相互尊重、合作、信任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师生双方都获得进步、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惠及一生的纯洁、珍贵的健康关系。在知识能力之上,在学生品格锤炼德性修养之过程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确实都是教育的重要成果,也并不因为一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完成甚至在校培养阶段的结束而终结。谦逊地教,谦逊地学,师生之亲,同侪之谊,人心之凝聚,教育之大美。

    秉持着这样一些理念,谦逊地教学,在共同追求真知的过程中,提升着学习者畅所欲言、主动探索的能力,给予不同起点、不同立场者以平等机会的倾听与指导,呈现出来对他人的好奇心和关注、希望建立良好关系的态度。批判性思维、好奇心与想象力、经受考验后的勇气与自信以及内生动力,该是教学的基本成果,是从“知之”升华到“好之”“乐之”后,教学带给学习者可迁移的、超越具体科目的质感。谦逊地教学,不是某种特定的教学风格,而是以这些基本成果为目的的教学的本质要求。谦逊地教学并没有外在表现上的固定程式,谦逊指的是蕴藏其中始终一致的精神实质。

    “谦逊地教学”这个概念希望倡导的,也正是这种能够使创新者得以持续涌现的教学之道。

(摘编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微信公众号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