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教动态 > 理论摘要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2003-2017年

编辑日期:2018-05-16 作者: 阅读:1
【字体:

    通过对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于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7年进行的八次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求职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可以归纳出以十二个就业特点:

    第一,毕业去向趋于分散化。国内升学、出国出境、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的中均呈现上升趋势,2017年待就业的占比创新低。

    第二,各学历层次的落实率趋同。总体而言,学历层次越高就业状况越好,但是学历层次之间的差异逐步缩小,甚至出现倒挂现象,主要表现在专科生的落实率上升趋势明显。

    第三,80%以上的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体现我国经济发展以城市为主的特点。

    第四,企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单位。在八次调查中,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的合计比例都在50%以上,2009-2017年间的合计占比均在70%以上。

    第五,工作类型的向多样化,表现出技术类,管理类、服务类三足鼎立的特征,而从事一线生产工作的毕业生依旧很少。

    第六,金融和IT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最主要的行业选择。

    第七,人力资源对起薪的影响显著。学历层次越高月起薪越多,体现了人力资本的价值。

    第八,就业的总体满意度显著提高。毕业生对所找工作感到满意的比例在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44.7%上升至2017年的79.2%。对工作不满意的毕业生比例持续下降,在最近三次调查中,该比例保持在5%以下。

    第九,适度教育的比例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近7成毕业生的就业实现了学历匹配,过度教育比例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17年降至最低点14.2%。

    第十,求职渠道多样化。学校、网络与亲朋好友成为毕业生获得求职信息的三驾马车。学生对学校的依赖程度降低,网络招聘和亲朋好友等求职渠道作用越来越大。

    第十一,择业意向稳定,倾向于“向前/钱看”。毕业生在择业时最看重的是个人发展前景和经济收益。

    第十二,离工作越“近”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越大。在各种就业影响因素中,毕业生认为工作能力工作或实习经历、求职技巧等与就业直接相关的因素最重要,其次是热门专业、学校类型、学习成绩等与高等教育直接相关的因素,而与社会资本、政治资本、人口特征相关的因素最不重要。

    上述实证研究结果,对于高校、政府部门、毕业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第一,高校应加大就业服务力度,提高就业服务水平。特别是在职业规划求职技巧、实习实践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加细致具体的指导,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高校应加强本科生教育,调整培养目标和内容,提高教育质量。

    第二,政府应根据高校毕业生毕业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并存以及毕业共的分散化的新特点,精准发力,分类施策。一方面,对于无业可就的就业弱势群体,应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另一方面,对于有业不就的毕业生群体,加强对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

    第三,高校学生应当刻苦学习,提高人力资本水平,靠自身的努力提高就业能力。高校毕业生应当制定合理恰当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期望,积极主动地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求职。

(摘编自《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年第4期  作者:岳昌君,周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