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教动态 > 理论摘要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就读经验研究

编辑日期:2018-08-01 作者: 阅读:1
【字体:

    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16年在来华留学生源地排前十位的国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到了其中的7个,分别是泰国、巴基斯坦、印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和越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巨大的来华留学需求。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策略,主要依循斯特劳斯和科宾(Strauss and Corbin)1990年出版的《定性研究的基础:基础理论的程序和技术》一书所介绍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作为指导纲领和指南,以期通过这样的“探索”过程,分析在中国就读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就读经验的特点。

    一、研究发现

    (一)来华留学动因:留学生的行动选择性经验

    1.中国的迅速发展及中文的未来前景

    2.华人华侨寻根之诉求

    3.奖学金和政府间合作协议的吸引力

    (二)来华留学互动:留学生的人际交往性经验

    留学生的互动网络结构在每个个体身上是有差异的,但总体呈规模小、紧密度高、趋同性强、异质性低的特征,组合形态多为留学生之间的互动组合。大多数留学生指出和东道国人的关系主要是工具性的,即满足学术上的要求和获得语言上的帮助,而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能为其提供较多的社会支持。

    1.与留学生的互动

    研究发现,留学生的朋友圈主要来自同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留学生。由于地域靠近、文化相似,同时共享留学生身份,以及在居住空间“得天独厚”的便利,因此留学生与来自本国的留学生及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形成了留学期间人际交往的强纽带关系。

    2.与中国学生的互动

    许多留学生表示,他们接触到的中国学生主要是同班的中国同学,但在课程结束后便中断了彼此间的联系,很难将中国学生纳入自己密切和持久的人际互动网络关系中。留学生与当地中国学生是一种弱纽带互动关系。

    3.与教师的互动

    参与本研究的留学生对中国教师的评价是“既是老师,又是朋友,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习,而且在生活上也提供细心的帮助”。不少参与本研究的留学生都提到了中国老师是他们在中国的“父亲”、“母亲”。

    (三)来华留学学习投入:留学生的实践性经验

    根据课内投入的动机、投入程度以及投入结果可以分为“超然旁观者”、“外围参与者”和“核心融入者”3类投入类型。

    “超然旁观者”模式的留学生因为某种“被动”原因,比如父母的安排来到中国学习,并没有强烈的学习投入动机。他们虽然从国外来到了中国,但是在留学国的生活与其在母国生活的形式和属性基本上是同构的,空间的变换并未因此改变他们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外围的参与者是指那些有学习投入行为发生的个体。至于处于“外围”,可能是由于投入的感知和反馈不满意、学习动机不强烈、投入效果不理想等原因导致的。“核心融入者”是指既有积极主动学习的动机,同时在行为结果上也实现了进入群体并被群体成员所认可的留学生。

    (四)来华留学变化:留学生的反思性经验

    1.确定人生意义和未来志向

    2.丰富自我内涵和经验图示

    3.加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二、对策与建议

    本研究认为,“留学生就读经验”是指其留学动机产生、人际互动、学习投入以及变化的个体跨国学习实践与体验。留学生就读经验包括四个维度:行动选择性经验、互动性经验、实践性经验和反思性经验。“留学生就读经验”既包括留学的全过程,也包括因留学的行动而产生的结果;既强调其留学过程中的行为,同时也关注其留学期间的感知;它不只是留学生的直接经验,也是个体的反思性经验。根据本研究发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一带一路”沿线来华留学生的就读经验。

    (一)国家应积极推动,促使“高校教育质量”成为吸引留学生来华的主要动力

    (二)高校可以通过更为柔性的制度化安排和项目,为留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支持

    (三)教师需要习得不同文化模式,关注每位留学生的感知和需求

(摘编自《比较教育研究》2018年第4期  马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