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教动态 > 理论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大学理念变革的逻辑、样态与前瞻

编辑日期:2018-09-30 作者: 阅读:1
【字体:

    大学理念是大学利益相关者关于大学内在属性与外在形态的基本观点,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发展的标准、规约大学的运行和调控大学的改革。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大学理念变革是在社会转型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也遭遇全球认知与本土认知、国家治理与地方治理、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学术治理与行政治理、刚性制度与知识共同体精神气质之间的强大张力。这种制度环境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学理念,在变革逻辑和样态上与其他国家大学理念变革有很大不同,形成了大学理念变革的“中国模式”。

    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大学理念变革的双重逻辑题

    1.大学理念变革始终与国家新的现代性方案高度契合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处于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状态,产生了新的经济社会结构和多元利益主体,这种社会转型的拉力成为大学理念重组和再造的主要动力。在社会转型的不同阶段,我国的大学理念都会基于外部制度环境和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试和修正自己的体系,大学理念变革始终与我国新的现代性方案高度契合。

    2.大学理念变革体现了大学内在逻辑要求

    大学是以高深学问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高度专业化组织,其运行有着自身的逻辑。对大学内在逻辑的尊重与认同是大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现代大学理念体系中最核心的成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大学理念变革既是外部逻辑引导的结果,也是内部逻辑推动的产物,双重逻辑同时发生作用并达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大学理念变革的双重逻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超越了政治论与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的分野,创造出了大学理念变革的“中国模式”。

    二、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大学理念变革的主要样态

    1.形成了复数的大学职能观

    大学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大学职能不断扩展和完善的过程,将科学研究引入大学是现代大学形成的标志和重要条件。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学习苏联教学和科研分离的体制,在大学之外成立科学院系统。受此影响,我国大学的职能单一,以教学工作为主,全国重点大学都不重视科学研究。1961年中央发布的“高教60条”中还专门指出:高等学校要以教学为主,克服科学研究和社会活动过多的混乱现象。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学的职能观发生重要改变,逐步从以教学为主的单一职能观转为复数的大学职能观。

    2.回归了本体论的大学价值观

    大学价值观是大学利益相关者对大学本质属性与社会功能所持有的系统性观点。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大学价值观存在两种比较严重的倾向:一是“泛政治化倾向”,将大学狭隘地理解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二是“从属论倾向”,将大学简单地视为计划经济体系中的组成部门和政府的附属机构。这两种倾向均没有正确理解大学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社会地位,因而导致大学无法实现其功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学价值观突破了传统藩篱,对大学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功能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逐步形成了本体论的大学价值观。

    3.树立了协同性的大学发展观

    大学发展观是大学利益相关者对于大学发展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的系统看法,具体要回答的问题是大学发展中个人需要和国家社会需要的关系、规模与质量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的关系。改革开放前,我国大学发展观缺乏系统性思维,经常处于左右摇摆不定的状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对上述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进行了系统性探索,形成了协同性的大学发展观。

    4.建立了包容性的大学办学观

    大学办学观是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在大学举办权与治理权方面的系统性观点。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大学办学观是计划经济的典型产物,政府集大学的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为一身,这导致改革开放前我国大学的办学体制和治理结构单一。改革开放后,单一的排他性的大学办学观无法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新的大学办学观的主要特点是将大学不同利益相关者融入新的治理结构中,形成了包容性的大学办学观。

    三、我国大学理念变革前瞻

    (一)终结大学理念变革中存在的“三种倾向”

    虽然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大学理念变革在总体上适应了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但受制于制度环境和发展状况的限制,我国大学理念变革还有很多需要正视的问题。集中表现为3种倾向:①大学理念供给的“行政化倾向”;②处理大学理念分歧的“不争论倾向”;③大学理念研究中的“单一现代性倾向”。

    (二)完善和推广中国特色大学理念话语体系

    1.在“事实层面”建立中国特色大学理念话语体系的内容架构。

    2.在“逻辑层面”建立中国特色大学理念话语体系的合法性基础。

    3.在“价值层面”建立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核心理念。

    4.在“表达层面”建立中国特色大学理念话语体系的传播渠道。

(摘编自《中国高教研究》2018年第9期  朴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