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教动态 > 理论摘要

新时代中国本科教育的审思与重构

编辑日期:2018-10-16 作者: 阅读:1
【字体:

    一、目前本科教育存在的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重科研,轻教育”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无论是教师在“教”上的投入,还是学生在“学”上的投入都存在着不到位的问题。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践中,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或课程安排上,学生缺乏自主选择的空间,难以得到个性化发展。

    关于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不但包括理论教学,还包括实践数教学。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学的教育计划往往忽视实践教学这一板块。

    关于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应包括大量的扩张性阅读材料以及精心设计的课后作业。但在实际教育中,有的教师仅以教材为中心,避重就轻,删繁就简,很少为学生提供扩张性阅读材料,将丰富的课程内容割裂成互不相关的知识点,使学习失去了系统性和整体性。

    关于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照本宣科,鲜有提问、互动、启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大学教学成为一个单向灌输的过程。

    上述原因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上的一些问题。其一,学习目标缺少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其二,学生内容缺少教材以外的扩展。其三,学习过程缺少实践能力的训练。其四,学习方法缺少合作精神的培养。

    二、本科教育改革要着眼四个入手

    本科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但同时,本科教育改革也不能等所有条件都具备了才开始。当前大学能做的和必须要做的,就是以学生学习为突破口,让本科教育回归常识和本分,促进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学生努力投身学习。

    1.从“激发”入手,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回归初心,最重要的是要回归到学生的“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科教育改革不仅要改进供给侧“教”的质量,更要引导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和“学”密切相关,但“教”并不代表“学”,“教”的目的在于引发“学”,“教”是手段,“学”是最终目的。只有“学”发生了,“教”才是有效的。本科教育改革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如果能实现这两个目标,任何“教”的方法都是好的,大学教师应以激发和引导学生能动的、独立的学习为教学的最高追求和目标。

    2.从“加压”入手,增加学业的挑战性

    严格说,中国本科教育的“宽出”现象还依然存在,“宽出”的本质就是放水。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动力不足,学生毕业后没有真正具备与学位相匹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解决“宽出”问题,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就是要增加学业的挑战性。对此,必须扭转“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这种现象。大学需要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的深度与广度,改变当前课程内容讲得浅、作业布置得少、重点划得多的现状,同时积极推进考试改革,增加过程考核比重,推进等级考试非标准化答案考试等,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让学生做到真学、真会、真懂。

    3.从“提质”入手,提升课堂的互动性

    有时候,“怎么教”比“教什么”更加重要。但大学教师往往更关注教学内容改革,而不是教学方法创新。当国家、社会对学生素质提出新要求时,惯常的应对之策是开设新课程或在原有课程中增加新内容,很少去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大学需要从被动的、灌输式的教学走向互动的、研讨式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根据《麦肯齐大学教学精要》的研究,最近50年的各项权威性研究已经反复证明,讨论能促进高阶思维。讨论中,学生给予的注意和思维活动都更为积极。

    4.从“严格”入手,敬畏教学的神圣性

    大学是传授、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严格、严肃、神圣是大学的肖像。但当前中国大学中“缺乏严格、缺乏严肃、缺乏敬畏、缺乏底线”的现象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学生上课没有虔敬之心,对知识也没有敬畏感,课堂的神圣感也消失了。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缺乏对教学的敬畏。一些教师对教学敷衍了事,对待课堂教学不够严肃,随意变更课程内容、课程进度课堂纪律涣散。大学人才培养工作应该包括“人”的培养和“才”的培养,人才必须具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新高举教学的神圣性和严肃性。因此,当前本科教育迫切需要重塑敬畏教学的文化,敬畏课堂、敬畏知识,对学生严格要求,真正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备与能力发展。

(摘编自《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17期  晏维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