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教动态 > 理论摘要

声誉追寻下的大学迷思

编辑日期:2018-12-29 作者: 阅读:1
【字体:

    一、迷思之一——重科研轻教学

    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通常简称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核心职责。教学与科研结合,也称科教结合、科教融合,是大学办学过程中的一种理想状态。但是,在实践中,大学的教学与科研之间往往存在矛盾,出现关系失衡的迷局。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科研优于教学的现象,一是教师考核中科研优先;二是教师职务晋升中科研优先;三是教师激励奖励中科研优先;四是课程教材建设不受重视。美国大学有重视教学的历史传统,重视教学特别是重视本科生教育的传统曾经深深扎根。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景象开始发生变化。美国大学教学地位下降,科研地位上升的原因在于,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教师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与教学相比,科研既能增加教师个人收入,又能提高其声誉。

    重科研轻教育的现象不但见诸中美两大国,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渐成趋势。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重科研轻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弊端:大学未能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对学生发展的“增值”功能下降,牺牲了学生的利益。

    二、迷思之二——开展生源争夺

    大学之间存在竞争,但是竞争主要在同一层次的大学之间展开,有时也在邻近层次的大学之间展开。在大学的一系列竞争当中,生源竞争是一项重要内容。生源竞争既包括对优质生源的竞争,也包括对招收更多学生的数量竞争。高水平大学的生源竞争主要是对优质生源的竞争,普通高校的生源竞争则主要体现为对招生人数的竞争。

    在大学排行榜时代,国内外都存在“两校互竞现象”,如国内的北大清华、复旦交大、天大南开、武大华科,英国的牛津剑桥,美国的哈佛MIT、斯坦福伯克利,这些同城或地理邻近的名校为生源和师资、资源、排名进行竞争。

    争夺优质生源,与大学办学越来越受到排名的影响密切相关。近年来,各种国际和国内大学排名、学科排名不断增加,而生源质量、国际学生数量、国际学生所占比例属于一些大学排名和学科排名的指标。这些指标对实力旗鼓相当的大学或学科的最终排名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排名促使大学之间的生源竞争趋于加剧。

    三、迷思之三——追逐大学排名

    在高等教育领域,竞争无处不在,竞争的结果是在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形成高等教育等级分布。高等教育等级分布最直观的体现形式之一是大学排名。

    大学排名受到政府的关注,影响了许多国家的政策制定。大学排名还影响了一些国家的移民政策。受消费文化的影响,考生和家长十分关注大学排名,将大学和学科排行榜作为考生选择学校和专业的重要参考。排名还会影响对大学的捐赠,排名越靠前的大学,获得捐赠的机会越多,捐赠基金数额越大。

    大学排名是一柄“双刃剑”,有利有弊。将排名作为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可以促进大学的发展建设;如果办学受排名的牵引,以排名来指导办学,为提高排名而办学,就会扭曲大学的办学方向。

    四、大学迷思的成因与超越

    大学是一种社会组织,与许多其他类型的组织一样,追求地位和声誉。近年来,大学重科研轻教学,围绕学生、教师和资源进行的竞争日益激烈,热衷于追逐排名,这些现象趋于普遍和严重,归根结底是大学之间为声誉而进行竞争。

    注重声誉是由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的特性所决定的,追寻声誉是大学的合理行为。但是,如果将大学声誉狭隘地理解为通过排名所显示的地位,将正常的声誉追寻、声誉竞争升级为声誉争夺,就会导致大学办学的异化,重科研轻教学、开展生源争夺、追逐排名的现象势必在所难免。

    走出大学迷思,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进行适当的强制性变迁。大学需要办学自主权,并且具有底部沉重、决策弥散等特点,大学走出重科研轻教学、开展生源争夺,追逐排名的困局,更重要的制度变迁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由基层发起、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既落实了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又避免了政府对大学的过多干预。当然,最理想的情况是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

    大学要超越重科研轻教学、开展生源争夺、追逐排名的迷思,最终取决于教师和各级管理人员的观念更新。在教师和管理人员观念更新的过程中,如果大学进行积极的引导,就会对其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摘编自《大学教育科学》2018年第6期  作者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