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教动态 > 理论摘要

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困境及超越

编辑日期:2019-02-17 作者: 阅读:1
【字体: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进展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

    长期以来对教育现代化的论争仍聚焦于“道器之辨”和“体用之争”,但从教育现代化的形成与发展脉络来看有以下若干事实:一是教育现代化命题诞生于机器大工业生产下的资本主义逻辑之中,经济化、商品化、资本化勾勒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样态,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流变,因而深深打上了资本主义的熔印;二是现代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要求教育作为国家人力资本培养的“智力工厂”,在促进民主政治经济发展方面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三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不断涌现,人类社会不断掀起的能源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人类对教育的发展需求日盛。如何面对这些问题,成为当前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研究进展与局限

    有学者认为教育的现代性首先体现在对其价值判断上,唯有建立在现代价值基础上的教育,才能将其认定为现代化教育,然而并未对现代教育的价值内涵与外延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受西方资本主义精神影响,现代教育竭力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利欲人”的“占有资本”技能,导致人的精神和肉体上的拜物教,从而培养出有知识而无教养的资本主义人。从现代性困境的呈现形式看,表现为现代性不足以及现代性问题凸显两个方面的问题,需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结合起来;从教师的现代性困境来看,教师专业化陷入知识困境、科层制约束下的权力困境以及工具理性、规范伦理下的伦理困境。

    二、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

    (一)现代性

    西方关于现代性的诠释主要有两大理论流派,一是以韦伯等为代表的宗教流派;二是以席美尔等为代表的货币流派。

    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新教伦理孕育出了西方世界的现代性,其核心是世界的理性化;席美尔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货币文化现象,个人自由、个人价值以及各种现代生活风格是其特质。

    现代性归根结底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基础上资本增值的产物,资本的逐利性刺激了现代性的生成和发展。

    (二)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育现代性”。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是坚持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将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分析置于资本的逻辑之中,从观念、文化、价值、心理等层面,来理解教育现代化的模式、运行机制和规则。

    三、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困境

    (一)“布尔乔亚”困境

    “布尔乔亚人”(bourgeois)指以独立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为核心的群体,其显著特点是自由从事经济活动,后经霍布斯等人的继承和发展,逐渐成为“私有财产至上、经济自私自利”的代名词。现代教育过于强调注重发展受教育者竞争意识及提升社会阶层地位:占有资本的能力,聚焦于培养受教育者的消费品质和消费能力,把教育看作是对个人、社会或国家追求实在利益或成功的服务,培养市场竞争者或消费者的教育也许强化了个人获取自我利益的意识,但却忽略了培养其对公共福祉负责的公民意识。

    (二)国家主义的行政扩张和经济主义的裹挟

    中国现代化历程可划分为“资本主义近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其中后者取得了巨大成功。统一的政府政策和经济推动,对于教育现代化更是举足轻重。我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再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跨越式发展,更离不开国家将教育现代化作为先导性战略予以推进实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优先发展地位,是由国家的政治威权和经济主义推动的:国家出台的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法律、政策与法规等较其他社会领域影响更广;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的诉求最为强烈,经济的产业、行业以及区域发展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代大学的学科结构、布局、层次等。

    (三)工具理性对现代教育的宰制

    工具理性指的是以最经济的方式将手段应用于目的时所凭靠的合理性,它遵循着“可算度性”,最大收益与最佳支出之比率是工具理性衡量成功的尺度。工具理性对现代教育的宰制体现在对教育现代化的计量检测、教学管理以及科研管理体制的工具理性制度设计三个方面。

    教育现代化所面临的“布尔乔亚”资本主义人格困境、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裹挟以及工具理性的宰制三者之间存在相互统一的关系。首先,现代教育所培养出的具有“布尔乔亚”精神人格的个体是由现代性的本质决定的;其次,在教育现代化推行的整个过程中,国家行政主义以及经济的外在推力始终保持对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张力,对教育现代化提出外在发展需求,国家政治以及经济引领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方向、路线、目标;最后,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各时间节点的监测评价上,工具理性频频深度介入其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考核、教育现代化若干指标的监测,充分展示了其威力。教育现代化中人的因素、物的因素、技术的因素等被工具理性所宰制,工具理性成为教育现代化进程某一时间节点质性评价的重要依归。

    四、摆脱现代性困境的探索

    (一)重新审视公民教育

    我们在推进教育现代化,重新审视我国公民教育时,必须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伦理教育。在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应仅追逐个人的物欲价值诉求,而应更多地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全球视野,寻求共同利益和价值。

    (二)寻求教育现代化的独立性与制约性的张力

    我国当前的教育发展寻求教育现代化的独立性与制约性的张力,关键在于如何摆正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如何协调好教育目的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保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在尊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前提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因时、因地制宜,妥善推进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其次,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事业,优先发展教育是教育现代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第三,在制定国家教育政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育政策的延续性,同时尽可能避免周期性的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的波动对教育的影响。

    (三)现代教育制度的建设

    逾越工具理性对现代教育的宰制,需从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着手。应明确教育现代化主导性价值取向,一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现代教育中个体的主体性、个性、批判精神等文化特质;二是如何保证那些追求教育诉求和自我实现最大化的自由个体形成一个合理和合法的共同体;三是制度为现代教育的架构;四是要破除禁锢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

(摘编自《现代教育管理》2018年第12期  作者李世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