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教动态 > 理论摘要

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思维转向

编辑日期:2019-04-01 作者: 阅读:1
【字体:

    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重新明确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独立地位以来,我国一直在竭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

    一、经济模式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内在联系

    (一)德、美经济模式差异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形成

    1.德国的协调市场经济模式与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德国是协调市场经济模式的典型国家。德国制造业所生产的产品具有科技含量高、复杂程度、精密度高等特点,对员工技能水平要求更高。基于人力资源市场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德国逐渐探索出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从办学主体来看,政府、行业、企业、职业学校等协作参与办学是其典型特征。从办学体系来看,德国建立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普通教育双轨并行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也能上升到博士层次。从办学形式来看,双元制是其最主要的办学形式,此外还有各种类型的职业学校。

    2.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与生涯导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典型国家。美国强调发挥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主导作用,尽量减少对经济运行的直接干预。在美国经济模式运行之下,对劳动者技能水平要求并没有德国那么高。基于人力资源市场对劳动者技能的上述要求,美国逐渐探索出生涯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从办学主体来看,美国职业教育同样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从办学体系来看,美国通过单轨教育体系的建立,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有机整合。从办学形式来看,大致可将美国职业教育分成四种办学形式——学校教育、学徒制培训、社会培训、企业内培训。

    (二)我国经济模式变迁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

    1.德、美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启示

    经济模式与办学模式均是以“技能”为中介实现内在关联的。而任何一种独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形成,均与其特定经济模式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如果盲目借鉴别国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忽视对其经济模式细致入微的考察,那注定只能抓住表面现象而忽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运行的关键环节。

    2.我国经济模式考察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方向

    我国采用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有相当比例,产业运行同样强调科学管理手段与标准化生产手段的综合运用。而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后,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技能不匹配问题变得更为突出,难以为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足够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需求激增与供给不足的矛盾现象,是我国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背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经历了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职业教育的艰难博弈历程,如何处理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的矛盾,也仍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二、经济模式转型下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展望

    (一)树立产教融合空间思维,划清政府权利边界,丰富职教办学主体

    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企业、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和境外机构等多种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重,形成多元主体协作办学的新格局。要打造一批教育型企业,赋予有资质的企业以教育机构地位,使其成为同等重要的办学主体。

    (二)树立产教融合时间思维,融入终身教育理念,升级现代职教体系

    基于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包括职业准备教育,还应该包括职业启蒙教育、职业继续教育。让社会大众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能享受到优质的职业教育服务,将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不竭动力。

    (三)树立产教融合技术思维,遵循技能形成规律,创新职教办学形式

    一是在把握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总体方向的背景下,建立确定性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目标,强调目标的精准性与严谨性;二是在制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技术方案时,遵循实用主义的逻辑思路,遵守一定的技术规则和要求,强调方案的效率性与可操作性;三是要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办学实践的复杂性与办学过程的阶段性,制定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手段。

    (四)树立产教融合制度思维,突破关键环节,整体构建内外制度体系

    在办学主体层面,建立服务导向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完善职业教育产权保护制度、创新国家财税制度。在办学体系层面,建立基础教育阶段生涯教育与指导制度、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技能升学制度、构建人力资源市场技能最低薪酬制度。在办学形式层面,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构建国家资格框架制局部试点协调人力资源市场制度。

(摘编自《教育发展研究》2019年第1期  作者石伟平,郝天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