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教动态 > 理论摘要

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产教融合”组织发展困境

编辑日期:2019-04-30 作者: 阅读:1
【字体:

文章概要:当前我国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产教融合”发展面临困境,主要受三种制度逻辑的影响:以权力冲突为核心的国家逻辑、以产权和效益为核心的市场逻辑、以学科和科层为核心的高校逻辑。这三种逻辑与“产教融合”的发展目标存在矛盾,导致“产教融合”面临制度困境。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政府要加强社会责任感,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高校要发挥主体作用。

    一、问题提出:“产教融合”困境

    教育部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形式主要集中在实习实践等传统合作形式,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制度化程度偏低,62%的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公共政策缺失,企业缺乏人才培养的途径、条件和收益。“产教融合”困境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高校自身存在问题,如主动性不够;二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问题,如无利可图;三是政府职能的缺失问题,如缺乏顶层设计。

     二、分析框架:三角协调中的多重逻辑

     多重制度逻辑分析框架是周雪光教授最先提出的。他认为,大规模制度变迁涉及多重过程和机制,而只有在这些过程机制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认识它们各自的作用和影响。根据多重制度逻辑分析框架和高等教育“三角协调模式”,建构“产教融合”三重制度逻辑模型,模型以“产教融合”项目为核心。国家逻辑、市场逻辑、高校逻辑合成的一个三角形,每个角代表一种制度逻辑。

    三、三重制度逻辑解释: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产教融合”的困境

    (一)国家逻辑

    从纵向来看,国家逻辑强调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行为,重大教育改革都是基于国家战略,由政府有关部门强力推动的。纵观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史,“产教融合”政策主要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国家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整体设计很难深入,实质性的“产教融合”并未实现。

    (二)市场逻辑

    市场逻辑表现为企业要求“产教融合”项目尊重市场规律,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更好地发展。市场逻辑主要包括产权逻辑和效益逻辑。产权逻辑的核心是投资方应获得控制权和收益权。无论哪类企业与高校合作,其基本动机都是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在产教深度融合的项目中,资本的逐利性会使教育项目很容易失去公益性。效益逻辑是市场逻辑追求的目标。企业的效益逻辑突出表现为“产教融合”中“搭便车”的投机心理与行为,结果是所有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都不高。

     (三)高校逻辑

    高效逻辑是高校围绕教学与科研两种基本活动而进行的制度建构。就学科逻辑而言,高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专业学者,应进行学术教育。高校对校企合作的制度安排仅仅停留在见习、实习等浅表层次。从科层逻辑来看,作为国家政策的实施机构,高校在“产教融合”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产教融合”是政府考核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的一项重要指标,学校为争取更多利益,表现出强烈的“政绩”取向。利益导向的科层逻辑,引发校企合作中学校忽略了校企双方实际需求,使“产教融合”流于形式。

    四结论与启示:推进“产教融合”的多重制度逻辑思考

    通过建构“产教融合”的三重制度逻辑模型,发现国家逻辑是“力”(Power)、市场逻辑是“利”(Profit)、高校逻辑是“理”(Truth)。“产教融合”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环境和制度逻辑的制约。走出“产教融合”困境的基本策略是,改变当前校企合作治理中的博弈结构和转变治理方式。为了进一步优化“产教融合”项目的治理,必须依据多重制度逻辑调整公共政策。①加强顶层设计。②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③发挥高校主体作用。

(摘编自《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第4期  作者:白逸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