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教动态 > 理论摘要

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方式演变的动力机制——知识社会学的阐释

编辑日期:2019-05-15 作者: 阅读:1
【字体:

摘要当前,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所依赖的社会基础和制度结构都受到挑战,对于“怎么生产知识”“生产什么样的知识”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文章对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方式演变的图景做历时性考察,认为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型是由于中国特有的社会语境与知识生产者认知因素的联结。文章立足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探索中国大学的知识生产秩序发生演变的动力机制,以发现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文化自信生成的路径。

    一、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方式演变的图景

    (一)古典道德—实践性知识从主导地位到日益式微

    中古初期,在中国的知识等级体系中,科学技术知识一直处于较低的地位,而古典道德—实践性知识在古代大学知识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12世纪到19世纪后期,高等学府的知识体系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和独立性,强调能够唤起、扩大和实现人的本性中内在的良知和自我修养,知识生产方式强调“顿悟”方法的重要性。科学理性知识只是与道德实践性知识杂糅在一起,在整个知识生产体系中的地位不高。随着西方科技知识的传播和“经世致用”实学思潮的发展,古典道德—实践性知识日益式微。

    (二)近代科学理性知识的出现和发展

    中国近代对西方的科学主要是技术上的引进即西学为“用”,在这一阶段近代科学知识生产的方法如试验的方法、逻辑学和数学的方法在中国得到传播。从1923-1924年间,中国思想界爆发了一场“科学与玄学”大论战。通过中西方文化的交锋和论战,科技知识和科学教育开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国科学社”这样的科学共同体也随之产生并成为中国近代科学知识生产的重要力量。

    (三)自然科学知识在中国大学知识生产等级中的僭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形成的大科学体制,推动了当时中国的科学发展。在大学的知识生产中,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自然科学知识地位的变化:一是教育模式上的变革,科学教育获得飞速发展;二是人文教育的式微,文科学生在中国大学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自然科学知识在中国大学的知识生产中的地位和影响日益增加。

    二、知识与社会的相互建构

    (一)高深知识生产的语境性

    关于知识与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问题,知识社会学有很多的理论解释。曼海姆在知识社会学领域论述最多,他认为知识的生产是有语境性的,精神生活是由主要社会过程决定的,个人的思想和他所在集体的利益与目的有很大关系。客观存在的生活经验、群体利益、社会地位、社会过程以及其他社会环境因素制约着人的认识方式。

    (二)高深知识生产是群体的行动

    科学知识的生产是科学共同体中的人与范式的相互作用,各种不同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生成了不同的知识生产方式。黛安娜·克兰用“无形学院”来形容科学共同体中“人”的状态,她采用“社交测量法”研究科学共同体的互动。科学家之间交流的形式和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一个信息交换的群体,为了使科学知识积累和增长起来,一定程度的封闭是必要的。(2)规模不同、互不交叉的亚群体。当一个领域的科学家抛弃对新思想的非定向寻求时,该领域的创新水平就下降了,科学知识的指数增长可以解释为一个“传染”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知识群体互动的类型对知识生产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在关键时期会让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发生较为重大的转型。

    (三)高深知识生产的利益模式

    巴里·巴恩斯认为,科学知识的生产是目标取向和有私利的,利益是知识生产与社会关系的中介,思想和信念是社会阶级和集团的特殊利益的结果。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利益将对科学知识的生产发生多维的作用。科学结构内部的竞争机制、奖励制度、控制机制和分层方法要平衡各方利益。

    三、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方式演变的动力机制

    (一)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方式转型外生动力源

    1.社会结构和制度环境对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排序

    关于社会的结构和制度环境对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中国人口的质量和密度;(2)社会互动的类型是影响大学知识生产的重要因素;(3)社会价值观以及对社会进步的信仰是知识生产的动力之一;(4)功利、追求效率的社会制度对大学知识生产的影响。

    2.中国大学知识生产中知识与权力的互动

    福柯将知识和权力形容成一种共生的关系,一方面权力使知识以及现有的知识生产模式合法化,另一方面知识反过来又总是被用来证明现有权力使用机制的合法性。在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方式演变过程中,并不总是政治权力在发挥控制的作用,还有经济权力、文化权力等交织影响着大学的知识生产。在当今中国大学知识生产中,三种权力的博弈和制衡在寻找新的联结点,中国大学的知识生产者需根据不同的知识生产的情境,发挥不同权力的作用。要处理好这种共生的关系,中国大学的学科建设必须把握住以下方面:(1)在大学的知识生产中寻找人文类知识与科学类知识的融合点。(2)各种学科知识相互影响程度的研究与把握。只有各种权力在知识生产中的使用更为精准,中国大学的知识生产才能找到自身的精神性。

    (二)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方式转型内生动力源

    大学知识生产的外部动力只有转化为大学内部的动力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关于大学知识生产的内部动力,最为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关注大学组织中“人”的信念、互动以及认知方式。

    1.知识生产的信念是中国大学知识生产的重要文化变量

    在废除科举之后,旧的知识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各种国外的教育思想传入中国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苏联的凯洛夫、德国的赫尔巴特以及美国杜威等教育思想都促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知识生产的方式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2.认知模式的突变:知识生产者在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中形成了大学知识生产的新范式

    中国近代的知识生产一直都处在中西方范式的博弈之中,中国的知识生产者重视相互之间的交互作用,因此在知识生产中很重视知识生产者的相互影响。中国的知识生产者在知识生产中的应变能力较强,会随着外界情势的变化随时迁移自己的知识生产方式,这也是中国大学的知识生产者在知识生产中相互之间的一种“情”性。

    无论中国大学的知识生产在认知方式上取得怎样的变化,中国大学知识生产者认知范式面临最大的挑战仍然是:如何把一种思想体系,不管是中国儒家的思想还是马克思主义,在其转变和发展的过程中与新科学和新知识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知识生产的范式。

(摘编自《江苏高教》2019年第4期  作者:蒋友梅 蒋友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