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教动态 > 理论摘要

建设一流商科:AACSB认证与我国新财经教育

编辑日期:2019-06-15 作者: 阅读:1
【字体:

    摘要在概述AACSB认证的基础上,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参加AACSB认证的实践,就如何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构建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体系方面进行了讨论,以期为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新财经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一、AACSB认证:流程、标准与主要特征

    (一)AACSB认证与我国高校参与该认证的现状

    AACSB(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国际商学院协会)成立于1916年,总部设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并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和新加坡设有办事处,是一个由商学院、社团和其他机构组成的非营利组织,致力于提高和促进工商管理和会计学高等教育专业水平,是工商管理和会计学专业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项目的首要认证机构。

    AACSB认证的平均期限需要5~7年,认证重点是教育质量。截至2019年2月,全球仅有831所商学院通过AACSB商科认证,全球通过AACSB商科和会计两项认证的商学院只有189所。自清华大学2007年获得AACSB商科认证至今,我国共有31所院校通过AACSB商科认证。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在2019年1月成为全球第一家以会计学院身份获得了AACSB商科和会计两项认证的学院。

    (二)认证流程

    1.提交申请阶段。成为AACSB会员,提交单位申请(UA)和提交资格认证申请(FA)环节。

    2.撰写报告阶段。获得认证资格后,AACSB指派认证导师,指导认证工作及报告撰写。

    3.现场访视环节。进入现场访视环节后,开始撰写最终自评报告,与访视专家沟通细节。

    4.维持认证阶段。获得初次认证后,资格一般期限为五年,此后每五年开启再认证工作。

    (三)AACSB认证标准

    1.商科认证标准

    商科标准共15个,分为战略管理与创新、参与者——学生、教师以及专业行政人员、学与教(AOL质量保障体系与项目管理)、学术以及职业参与四类。

    2.会计认证标准

    2018年AACSB对会计认证标准做了大幅度的整合,将2013版的9个标准以AACSB的“参与、创新与影响力”三个主题词为基础简化为6个标准,分为“战略管理与创新、学与教、会计学术与职业参与”三类。

    (四)AACSB认证的特点

    1.基于“使命驱动”的认证模型

    AACSB认证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使命驱动”。要求学院从战略管理与创新、参与者、学与教(AOL质量保障体系与项目管理)、学术与职业参与四个方面构建学院的管理模型:以“使命愿景→战略与规划→人才培养目标→能力框架→评估课程地图→质量保障体系”为链条构建使命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具体指引。

    2.基于“分类管理”的师资队伍

    AACSB在衡量师资充足性使用了参与型师资(Participating Faculty)和支持型师资(Supporting Faculty)。

    在教师资格管理方面,AACSB根据教师个体对学院使命贡献度将专任教师划分为学术研究型(SA)、实践研究型(PA)、学术实践型(SP)、实践型(IP)和其他(O)五类。

    3.基于“量化目标”的质量保障体系(AOL)

    AACSB认证要求“使命驱动战略,战略引导(质量保障)措施,措施产生效果,效果必须评价,改进应该持续”。除了强调过程和证据外,要求构建目标一课程达成度评价的数据导向型持续改进质量保障体系(AOL)。AOL的目标是评估课程的开设与教学实践结果是否达到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参加AACSB认证的收获与启示

    (一)收获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于2019年1月正式通过了AACSB的商科和会计两项认证,回顾认证历程,有一些主要收获:

    一是更新了教育理念,完善了办学模式,夯实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二是形成了AACSB两项认证的“西财模块”,彰显了我国商科/会计教育发展成绩与特色。三是减少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甄别成本,必将助推高质量国际交流与合作。四是形成了积极自信、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文化,夯实了保障教学质量的思想基础。

    (二)启示

    一是树牢使命,构建更高水平的新财经人才培养体系。二是与时俱进,优化课程体系,推动“课堂革命”。三是分类评价,促进新财经教师多轨发展。四是持续改进,转型新财经教育质保思路。

    高等教育评估或认证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一种重要评估手段。我们应立足国情,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评估或认证标准与实践经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与专业认证体系,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更加有效的质量规范和导向。

(摘编自《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第4期  作者:马骁 谭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