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教动态 > 理论摘要

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供给变革的未来走向

编辑日期:2019-06-30 作者: 阅读:1
【字体:

要:根据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即为高等教育普及化。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8.1%,离普及化的门槛只差临门一脚。国内学者对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时点的预测在2019~2022年之间,即我国高等教育最早将在2019年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阶段”到“普及化阶段”,是量变,也是质变,其供给模式也必然发生深刻变化。

    一、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的实然不足

    (一)硬件设施仍比较落后,高等教育普及化建立在硬件设施超负荷运转的基础上

    硬件设施落后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中最迫切的方面,例如课堂教学规模偏大,已成为国内众多地方高校的常态。高校教学班级规模应该有一个合适的范围,虽然此范围应视专业特性与课程类型而定,但规模过大是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班级规模最突出的问题。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小班化、智慧化教室本应是高等教育的常态,但这对国内大多数普通高校而言仍望尘莫及。

    (二)教学改革推进缓慢,教育管理存在较为严重的历史制度依赖,改革动力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以供给侧的“计划”管理为主要特征,体现为典型的“卖方市场”,大学存在着“教学精神遮蔽”“学术取向功利化”“管理体制行政化”等问题。这样的大学供给模式,不能真正把握学生对教育活生生的渴望,不能对高等教育需求侧特征进行充分认识并做出及时反应。

    二、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供给的应然取向

    (一)供给平台优质化

    高等教育供给平台的优质化,主要是推动教室向小型化和智慧化发展,优化师生比,为课堂革命提供必要的前提基础。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首先要从质量上优化教学平台。

    (二)供给策略精准化

    古典供给理论过于理想化地假定了需求侧,最终导致供给的无序。新供给理论不仅强调“供给侧管理”,通过精谁管理创造新供给,同时强调细分需求侧,为供给管理提供依据。对高等教育的供给管理要实施精谁管理,就要在研究需求侧方面下功夫。

    (三)供给对象多元化

    普及化前,高等教育对象主要是适龄人群;普及化后,成年人、老年人都将成为高等教育潜在的对象。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还应积极参与国际生源竞争,通过优质教育吸引国际留学生到国内高等教育系统就读,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实现留学人口的顺差。

    (四)供给途径混合化

    供给途径混合化是指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下,远程教学、在线教学功能日益完善,将成为普及化阶段教育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于互联网、教育云、大数据等技术,大学的疆域将在信息高速公路的冲击下消失。在线教学的模式将会日益普遍和成熟。

    (五)供给方式灵活化

    在普及化阶段,短期培训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将更加普遍,以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正式的与非正式的、短期的、个性化的教学供给模式将共存,形成一个有机的、持续新陈代谢的生态化供给模式。

(摘编自《大学教育科学》2019年第3期  作者:张务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