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世界局势

编辑日期:2020-05-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一、疫情演变的三递进层级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丝路学院副院长王文提出疫情演变凸显了三种递进的可能性。

    第一层,区域危机级,给世界带来低烈度层级的冲击。在此情境下,全球疫情冲击将在未来3~4个月内得到有效控制,世界经济陷入结构性暂时萧条,复苏需要1~3年。

    第二层,世纪危害级,给世界带来中烈度层级的冲击。在此情境下,疫苗在短期内无法研制成功,全球疫情冲击将持续数年,国际秩序受到颠覆性冲击,重组需要5年甚至更长时间。

    第三层,文明兴衰级,给世界带来高烈度层级的冲击。在此情境下,全球疫情冲击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影响程度达到事关人类文明兴衰的级别,且疫后不存在“恢复”问题,而只存在如何建立新世界、新文明的问题。

    二、疫情“催化”世界局势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认为此次疫情将成为百年未有大变局的催化剂。如果从生产力角度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核心就是世界工业重心从西方向中国的转移,这个转移是否发生取决于中国第四次工业革命能否成功。而第四次工业革命率先在哪个国家成功,与这个国家的治理能力息息相关。突如其来的疫情是对各国治理能力的挑战,截至目前来看,中国在横向对比中防疫工作成效突出,治理能力相对较强,面对公共卫生的这个共同难题,中国的应对是有效的,对人类作出了贡献。目前中国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保卫战开始全面展开,在推动国际合作方面也发挥了示范作用。因此整体来讲,中国的国际地位呈上升趋势。从这个角度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将因为疫情而加快演变进程。

    三、疫情之后,全球化显现新特性

    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经济学教授胡必亮认为,疫情过后,全球化将表现出一些值得我们重视的新特性。

    一是在推进力量上表现出更多的区域性,全球性有所蛰伏。受疫情影响,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将从全球配置与布局收缩回本地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将更多地表现出区域化特征。因此,全球化的区域性特征会加强,区域战略变得更加重要。尽管区域性也属于全球化的一种属性,也是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因为它容易带来对区域外的歧视,有可能造成对全球市场的扭曲,因此人们并不认为它是全球化的一种好形式,而是认为坚持多边主义、构建全球体系或国际体系比较好。

    二是在演进方向上表现出更多的局部性,全面性有所收缩。尽管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出现收缩,但有些领域的全球化反而会因疫情加速发展,譬如说公共卫生和健康领域、气候变化领域、信息技术与信息传播领域。因为全球联合抗疫,世界各国加强这些领域的合作至关重要。疫情期间及其后一段时期,由于重振经济的需要,世界各国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方面的协调也会不断加强而不是削弱。

    三是在经济决策上将表现出更多的本土性,国际性有所受制。一般而言,全球化与不断打破民族国家界限同步进行,典型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投资、产业、贸易、金融、标准等方面更多地遵循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本次疫情后,很多国家会在产业布局、贸易发展、投资决策等方面更多地选择回归本土,更多地遵循本国的规则与制度,民族国家意识和影响力会增强,国家对资本的控制力会加强,跨国公司的影响力下降。

    四、疫情对企业的影响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发布《新冠肺炎疫情对照中国企业影响评估报告》中提出七点发现:

    一是疫情爆发使企业面临现金流趋紧、供应链中断、市场供求普遍下滑等压力,多数企业预计2020上半年营收将明显下降;

    二是企业采取灵活复工、升级产品服务、压缩开支等方式努力应对影响,中小企业商业策略多随当下市场需求而定,中长期发展思考相对缺乏;

    三是企业普遍认为减免经营成本、促进复工复产的政策,以及旅游业等重灾行业专项扶持政策效果显著;

    四是中国企业对行业和整体经济恢复及长期发展充满信心,但全球经济发展前景因疫情流行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五是疫情在短期内可能会对企业参与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带来负面影响。同时,疫情也可能推动企业重新审视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包括企业、资本市场、消费者、政府等在内的多方更重视可持续发展模式;

    六是企业期待提供更多融资政策支持,以及更具行业针对性的政策支持,期待国际组织搭建沟通与合作桥梁,就共同推动全球防疫和经济复苏达成更多共识和互信;

    七是面向未来,企业及各方的信心对经济复苏至关重要。专家认为疫情企业加大变革与创新的步伐;全球应建立更强有力的多边协作机制,推动全球化进程,共同开展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全球产业链协作等方面的工作。

(摘编自中国焦点在线网、海外网、光明日报、新浪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