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 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节选)

编辑日期:2019-10-15 作者: 阅读:1
【字体:

    日前,教育部、发改委等7部门印发《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 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就家政、养老、育幼等社会服务产业提出13条硬举措:

    一、完善学科专业布局

    以面向社区居民的家政服务、养老服务、中医药健康服务、托育托幼等紧缺领域为重点,对接管理、经营、服务、供应链等岗位需求,合理确定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等不同类型、层次学历教育相关专业和职业培训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

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等项目实施过程中,向家政、养老、育幼等相关领域专业倾斜。

    二、重点扩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

    鼓励引导有条件的职业院校积极增设护理(老年护理方向、中医护理方向)、家政服务与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智能养老服务、健康管理、中医养生保健、中医营养与食疗、助产、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幼儿保育、学前教育、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技术、康复辅助器具技术、康养休闲旅游服务、健身指导与管理等社会服务产业相关专业点。

    每个省份要有若干所职业院校开设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类专业,引导围绕社会服务产业链打造特色专业群。扩大中高职贯通培养招生专业和规模。

    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加快培养高端家政服务人才,养老机构、家政机构、大型康养综合体经营管理等急需人才。

    三、加快培养适应新业态、新模式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鼓励引导普通本科高校主动适应社会服务产业发展需要,设置家政学、中医康复学、中医养生学、老年医学、康复治疗学、心理学、护理学和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

    原则上每个省份至少有1所本科高校开设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托育服务相关专业。鼓励普通本科高校电子信息类、机械类、材料类等专业增设相关课程,加快培养家庭服务机器人、健康监测、家用智能监控等健康养老、家政服务领域智能设施设备的研发制造人才。

    在普通本科高校金融学类、高职院校财经商贸大类专业中增设相关课程,不断满足养老金融创新急需人才。

    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探索辅修专业或双学士学位等培养模式,加快培养社会服务产业相关领域管理和培训人才。

    四、积极培养高层次管理和研发人才

    支持高校通过自设家政学等二级学科,开展相关产业政策研究和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相关学科领域培养研究生,为企业和职业院校等输送业务骨干和高层次教学科研人员。

    五、支持从业人员学历提升

    鼓励符合条件的家政服务、养老服务企业、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人员报考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支持社会服务产业从业人员通过多种渠道接受职业教育,提升学历。

    六、鼓励院校广泛开展职业培训

    鼓励职业院校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展市场化社会培训。

    七、健全教学标准体系

    推进有关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实施。指导院校贯彻落实国家教学标准,按照有关要求科学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八、建设高质量课程教材资源

    注重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安全意识、法治教育,有关专业课程重点向老年服务与管理、病患护理、母婴照料等领域倾斜,适度拓展心理学、医学、营养学、沟通技巧等基础知识。

    九、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

    支持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紧缺领域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托育服务等领域率先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同步探索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

    十、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家政服务类、养老服务类职业院校,或与职业院校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形式共建产业学院,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规范并加快培养专门人才。将社会服务产业紧缺领域列为校企合作重点领域,优先支持建设产教融合创新项目、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项目等。

    十一、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鼓励院校围绕“互联网+家政”“互联网+养老”“互联网+健康服务”等,建设众创空间,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创新和创业活动。

    十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中向社会服务相关专业倾斜。依托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支持紧缺领域人才培训。

    十三、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引入国(境)外相关领域职业标准、课程标准和技术标准,组织30所左右院校和企业引进国际先进课程设计和教学管理体系,开发本土化培养培训标准、方案、专业课程和教材。

(摘编自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