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要点解读

编辑日期:2020-08-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近日,教育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建设指南》),计划利用四年左右时间,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为应用型高校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以下将对《建设指南》中的重要内容进行解读。

     一、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建强优势特色专业,完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造就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二)建设原则

   一是坚持育人为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二是坚持产业为要,强化“产学研用”体系化设计,增强服务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三是坚持产教融合,着力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四是坚持创新发展,充分发挥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方办学主体作用,加强区域产业、教育、科技资源的统筹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实现共建共管共享,探索“校企联合”“校园联合”等多种合作办学模式。

     三、建设任务

    《建设指南》明确了现代产业学院七个方面的建设任务。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产业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式方法、保障机制等。推进“引企入教”,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协调推进多主体之间开放合作,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凝练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围绕国家和地方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着力推进新工科与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融合发展,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主动调整专业结构,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

    (三)开发校企合作课程

    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关注行业创新链条的动态发展,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建设一批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教材和工程案例集。

    (四)打造实习实训基地

    基于行业企业的产品、技术和生产流程,创新多主体间的合作模式,构建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环境。构建功能集约、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践教学平台。

    (五)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设置灵活的人事制度,建立选聘行业协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到高校任教的有效路径。探索实施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共建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和“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六)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

    鼓励高校和企业整合双方资源,建设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强化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

    (七)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强化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探索理事会、管委会等治理模式。

    四、申报条件

   现代产业学院应已具备或近期可以达到以下基础条件:①人才培养主要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具有高度契合性,相关专业已经列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范围,具有相对优势;②相关产业列入区域发展整体规划,参与的企业主体参考产教融合型企业相关要求,在区域产业链条中居主要地位,或在区域产业集群中居关键地位;③具有相对稳定的高水平教学团队;④相关企业主体参与的兼职教师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数量不低于高校专职教师的数量;⑤加强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学时不低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时的30%;⑥具有相对丰富的教学资源;⑦初步形成理念先进、顺畅运行的管理体系;⑧学校能够提供相对集中、面积充足的物理空间,每年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用于人员聘任、日常运行;⑨学校给予发展所需政策扶持。

(摘编自教育部门户网站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