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如何定位和发展

编辑日期:2019-10-15 作者: 阅读:1
【字体: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已占我国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定位和发展?是未来把其发展成为研究型大学,还是高等职业院校?合肥学院结合与德国长期合作的经验,把借鉴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新型大学建设。
    一、推进“八个转变”:新型大学建设理论实践
    2003年,合肥学院率先提出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并且在学校得到全面实施。在过去15年中,合肥学院一直不断在对新型大学的建设进行探索,系统构建了“八个转变”应用型大学建设理论与实践体系:
    (一)办学理念向“应用型”转变
    为突破高等院校同质同构的问题,2003年,合肥学院提出建设应用型大学,发展一种不同于老本科的大学;2010年针对应用型本科是否是高等职业教育问题,提出坚持以“科学为基础,应用为重点”;2013年,针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提出要坚持应用型定位,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
    (二)专业结构向“需求导向”转变
    为使学科专业服务区域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对接,合肥学院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突破学科定势,设置新专业;根据模块化教学体系,增加专业社会适应性。例如围绕合肥市支柱产业,合肥学院及时调整设置机械电子工程、物流管理、会展艺术与技术、交通工程等新专业,强化对区域产业发展的支持;根据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设置学科交叉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嵌入式硬件拓展模块,满足企业对该领域人才需求等。
    (三)培养模式向“产教深度融合”转变
产学研合作育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要建立“全过程、一体化”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有不同的定位、目标、路径、方法。具体做法如图1:
    (四)课程体系向“能力导向”转变
    实现从“知识本位课程体系”向“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转变。课程体系向“能力导向”转变过程中,合肥学院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是“改学科导向型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导向型”:基础课要适用,课时适当下调;专业基础课要管用,优化和整合课程内容,降低重复性;专业课要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提出新的教学理念:课程结构模块化。
    对于能力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的构建,最重要的是突破学科定势,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设计,当学生修完某一模块后,就应该能够获得相关方面的能力。应用型高校如何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呢?合肥学院在构建过程中遵循如下步骤:进行行业、企业的深度调研→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分解成子能力→确定子能力对应的知识点→构建模块→组合成模块化课程体系。对于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情况,可参见图2。
    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例如增设“关键能力”“创新创业实践”“双师型课程”“企业课程”模块,提升学生适应职场和创新创业能力。需特别指出的是,“关键能力”是指所学专业以外的能力,但该能力又是学生适应职场发展的重要能力。国内高校当前对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还比较欠缺,比如说学生的沟通能力、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等。
    (五)教学过程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落实“以学为中心”理念,从制度、方法、考核和保障上,系统构建教学新机制,促进“教”与“学”的统一。
    1.理念。将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由以往只关注对教师“教”的考核,转变为更加重视对学生“学”的考核,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和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设计教学制度体系。
    2.制度。将过去以教师“教的工作量”为核心的学分计算方法,改为以学生“学的学习量”为核心的学分计算方法,有效规划学生课内外学习,有目标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不同类型高校可建立不同学习量的基本办法与标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3.方法。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如工业设计专业实施项目教学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施翻转课堂、在线教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施CDIO改革,另有案例教学、PBL等教学方法改革。当然,这一转变过程,履行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尤为关键。
    4.考核。在继续推行“过程考核”制度改革基础上,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评价,不断完善自主学习考核方式、内容,实现从单一知识评价向以能力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综合性评价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5.保障。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服务体系,鼓励学生开展团队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加强信息化、图书馆、教室、实验室管理,实施开放制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保障。
    (六)师资队伍向“双能型”转变
    “双能型”教师是指教师需具备教学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德国要求应用型大学教师必须博士毕业且有五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瑞士要求应用型大学教师必须博士毕业且具有10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所以,如何把“双能型”师资队伍建立起来,企业工作经历非常重要。为打造“双能型”师资队伍,学校采取鼓励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办法,同时,制定了“双能型”师资认定标准,实施了教师能力提升计划。目前学院专业课教师“双能型”占比56.46%,工科占比64.29%。
    (七)资源保障向“两个开放”转变
    合肥学院通过向“国际开放”和“地方开放”转变,不断提升资源保障水平。与国内外企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建40个校内嵌入式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42个。对此合肥学院搭建了一系列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平台。例如与德国欧绿保集团共建中德固体废弃物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与德国生物质研究中心共建中德生物质研究区域中心,与中铁二十四局集团共建合大中铁建工程测控技术中心等。
    (八)质量评价向“两满意”转变
    建立25个主要环节质量标准,将学生评价、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走访、招生就业评价、第三方评价等纳入评价体系,实现内部评价向内外结合转变。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观的转变,把“学生满意”和“社会满意”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二、深化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高校可能还需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不同发展阶段定位同质同构问题;
    (二)新建本科院校系统推进转型发展问题;
    (三)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类型、特征和路径问题;
    (四)能力导向课程体系完善问题;
    (五)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问题;
    (六)师资队伍建设和质量监控保障问题。
(摘编自麦可思研究微信公众号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