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品牌建设的经验及其启示

编辑日期:2019-12-15 作者: 阅读:1
【字体:

    麻省理工学院自建校伊始,建校思想便遵循开创性的精神与思路。基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及对学校发展的重视,麻省理工学院在发展中形成了学校发展的品牌。

    一、麻省理工学院的品牌建设经验分析

    MIT的教育品牌战略在发展中遵循学科品牌建设以及国际化战略两个方面。一是品牌学科是一所品牌高校形成其办学特色的最基本因素,打造品牌学科是形成高校品牌的基础;二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下,高校的品牌建设不能仅局限于国内,需要走出国门将品牌在世界进行传播,不但能提高品牌知名度,还可以获得国际办学资源。

    (一)重视学科建设

    1.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从MIT建校起就重视对高水平人才的招募。学校教学科研人员共7193人,占全部教职工总数的57%。在构建师资力量方面,MIT制定了具有特色的“校聘教授”制度。“校聘教授”是MIT的教师体系与行政体系共同授予教师的一项特别荣誉,给对那些在学校或者更加广阔的领域内将学术能力、领导能力以及社会服务三者相互结合,为教育、科研以及文化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2.推进人才培养

    学生是高校最好的“产品”,高校品牌的形成与传播很大程度上依靠高校培养出的学生。首先,MIT在课程设置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课程多元化与弹性化。26个系开设500门以上的课程,学生能够根据所需选修课程。其次,MIT围绕本科教学制定课程评价体系,根据评价主体分为内外部评价体系。外部评价体系主要由其他的院校或专业的认证委员会或基金会组成,通过第三方组织能够客观地对MIT的课程进行评估。内部评价体系主要由客访指导委员会、本科培养方案管理委员会和学业成绩管理委员会构成。最后,MIT建立了专门的教学促进系统,由教师支持办公室、教学实验室、教育创新与技术办公室三个机构组成,接受教务长的统一领导。

    3.高水平科研平台的打造

    为支持跨学科建设与发展,MIT专门设立了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实验室。MIT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实验室以及科研项目多达50多个,主要包括计算机工程中心、环境健康科学中心、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等。

    4.重视实践教育

    MIT强调设计、发明、合作和翻译,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设置标志性体验式学习项目,如本科生实践计划(UPOP)、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科学与技术计划(MISTI)、公共服务中心(Priscilla King Gray,简称PKG)、独立活动期(IAP)、发展实验课程(D-Lab)等,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课外学习和参加课外项目的机会。

    (二)MIT的国际化战略与举措

    1.通过教学、科研与服务多元结合,塑造品牌推广合力

    在教学方面,MIT的课堂上具有丰富的国际化元素,通过举办“我的专业与世界”学生论坛等形式扩大学生的视野,同时开设了一系列与全球化相关的入门课程。在科研方面,MIT积极与多个跨国企业、国际组织进行合作,通过国际科研项目以及国际合作,使MIT的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在服务方面,MIT通过自己的办学经验,帮助其他院校提升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从而进一步实现品牌知名度的提高。

    2.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国际化人才

    首先,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与平台,通过与相关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关系,以多种方式派遣学生到国际化企业当中去实习,贯彻“学做合一”的校训。其次,为本科生提供两个学期以上的外语教学,提高外语能力,并通过开展跨学科导论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挑战。此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化水平的学生竞赛、论坛等活动,以提高学生全球领导能力。

    3.实施开放课程计划,资源全世界共享

    开放课程计划是指将本科阶段到研究生阶段的核心课程资源在网上进行公开,大规模地开放分享校内众多教授的教学内容,实现全社会共享。

    二、对于我国大学品牌建设的启示

    (一)高度重视大学品牌建设

    大学品牌间的竞争、营销、经营已经成为大学在招生与发展中重视的问题,而针对教育品牌价值的忽略使得高校自身发展的限制逐渐显现出来,成为高校教育品牌建设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对内要从自身树立品牌意识,对外则是要做好本校品牌的宣传工作。

    (二)注重一流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一方面,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整合现有优质人力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构建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通过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不断培养一流人才。

    (三)注重跨学科建设,深化多元发展

    跨学科建设的推进有利于实现高校的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教育质量提升获取更好的教育品质,提升学校影响力,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深化教育发展。

    (四)明确品牌定位,发挥品牌效应

    高校若要不断开拓教育市场,使学校及其特色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社会普遍的认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必须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等方面提高品牌的核心竞争力。除此之外,还要导入企业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简称CIS)战略,维护品牌形象,进行科学的品牌传播与维护。另外,如何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渗透品牌效应,也是我国高校的品牌建设过程中需考虑的。

    (五)加强文理教育融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首先,需要在注重学生个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同时,注重保障制度的建立。其次,通过文理教育的全方位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性发展的能力。再次,在课程的设置上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摘编自《外国教育研究》2019年第8期  作者:柏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