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逻辑与路径

编辑日期:2020-01-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一、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的基本内涵

    其一,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所对接的需求是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紧紧围绕知识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发挥产业学院贴近行业企业技术前沿的组织优势,夯实人才的科技知识储备、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二,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理念是交叉融合与协调共享。新工科基本理念是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的目的是致力于破解地方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脱节矛盾,有效整合区域创新资源与校内教育资源,促使校、政、行、企等多主体价值融合、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

    其三,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的功能具有复合一体性。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将产业或行业企业的先进设备、先进技术标准及企业内部工程师培训体系引入教学体系,实施产学合作、科教融合。

    综合上述,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是高等院校以服务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或特定产业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为目标、以对接产业技术创新为牵引、以集聚创新资源为支撑,与行业骨干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建共管的协同育人平台,是集新工科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办学组织。

    一、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的实践途径

    (一)以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为关键,构建多主体协同治理结构

    一是建立多主体参与的组织决策机制。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实施混合制办学。通过构建科学精干高效的组织决策体系,组建多主体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机构,针对办学理念、资金投入、教育教学等重大事项进行协商和决策,形成“自主治理”。

    二是建立敏捷的技术导入机制。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应借助其开放创新的组织界面,精准对接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合理对标行业企业技术标准、龙头企业内部工程师培养培训体系等,构建敏捷的技术导入机制,推进专业教学改革。

    三是建立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因其与产业的深度对接,成为大学参与区域高水平创新系统建设的主力军。应利用其教育教学改革“特区”的体制优势,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全面加强与政府、龙头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主体的合作。

    四是建立共担共赢机制。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应紧紧围绕区域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需求,立足复合性功能定位,协同推进专业设置多主体决策机制、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体制、教学运行与科研评价机制的综合改革。

    (二)以课程专业学科一体化建设为抓手,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其一,瞄准产业需求,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为课程建设提供学术支撑。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应面向区域产业体系布局,依托校内特色优势学科,整合企业技术创新资源,建设紧密对接区域新兴产业的新型学科。

    其二,遵循工程逻辑,构建高水平课程群。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应聚焦现代产业尤其是制造行业企业的关键技术,探索政产学研用多主体知识生产、知识应用、知识转移、知识共享机制,构建跨学科交叉课程、项目驱动课程、问题导向课程、综合性课程等课程群。

    其三,强化跨界融合,建设一流专业。由校企等多主体共同确定“价值观+知识+态度+实践+创业等”目标细分体系,构建适应行业产品制造产业链需求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动态课程体系,搭建“课程模块+能力目标”矩阵,清晰描绘专业的课程地图和学程规划,推进案例化、小班化、项目化等教学方法改革,组建产业精英、企业高管与学校教师科学分工协作的教学团队。

    (三)有序有效嵌入多方优质资源,持续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从资源角度而言,参与办学的不同主体拥有自身资源优势。政府具有政策资源的导向优势,企业具有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的市场化优势,高校具有教育性和公益性优势,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拥有科技研发的优势,整合协同不同主体的资源要素有利于形成综合育人优势。

    在新工科人才培养环节和培养过程中有序有效嵌入不同禀赋资源。对于有形资源,借助混合制的办学体制优势,积极争取和引入外部主体资金投入、先进设备和技术、高端科研技术人才等资源。对于无形资源,要积极吸纳整合行业规范、工程伦理和创造文化等资源要素,将之深度嵌入专业规格、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等培养环节,形成适应、服务和支撑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型文化。

    (四)聚焦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推动学习考核评价机制改革。

    随着知识、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程度不断提升,高等工程教育对学生能力提出了更高和更多的要求。其中,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是核心能力,具体包括了沟通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思维、跨界思维等。

    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创设了跨不同组织、跨教学院系、跨学科专业的协同育人平台,引入真实的项目或技术难题,力求在工程化学习体验中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能力为本。聚焦能力培养,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目标按学习和实践时运用思维的高阶性或低阶性进一步细分,凸显综合思维、系统思维、数字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评价,对标国际工程认证标准,强化“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设计实验与数据分析”“运用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工程与社会、安全、健康”“可持续性”“基于经济决策方法的工程管理”等指标设计,合理设置相应观测点,科学设计权重,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要优化和改进考核评价方式方法。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不仅要注重过程性的能力增值评价,而且必须更加注重产品设计、方案开发、发明专利、创立公司、发表论文等综合性评价,助推学生自主搭建符合新工科全周期综合化培养要求的“能力+素质+知识”的整体框架。

(摘编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6期  作者:黄彬 姚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