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 1万美元时期的高等教育体系
2019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这不仅是我国向高收入阶段跨越的关键节点,也意味着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我国各行业产业要由“劳动密集型、自然资源密集型”向着“产业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同时也需要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推动我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一、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的国际经验与趋势
许多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之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升,高等教育入学规模持续增长。根据世界银行数据,美国、日本、韩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的时间分别为1978年、1981年、1994年、2007年。美国在1978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53.41%,到了2017年达到88%。日本在198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是49.8%,到2018年超过了81%。韩国在199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是44.6%,2017年达到94.3%。可以说,到了人均GDP到1万美元的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继续上升,入学规模持续增长是普遍现象。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升,以及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高等教育投入也会有较大发展,许多国家高等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相应提高。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向深度普及化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私立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社会办学占比增加。例如,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私立部门的高校和学生比重很高,人才培养规模远远超过公立部门。2017年,美国国家教育数据中心列出的四年制和两年制大学共有4298所,其中有1626所公立大学,占37.83%。高等教育深度普及化发展过程中,私立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二、建设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三个跨越”
(一)跨越“大而不强”,建设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由规模扩张、数量供给为主步入以提高质量和发展水平为主的新阶段,是由“以量谋大”战略到“以质图强”战略的转变。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是由解决“有学上”的问题转变为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与水平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
(二)跨越“外部不适”,适应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高等教育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短板仍然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还有待提高。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全社会工作类型趋向多样化,对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跨越“内部不调”,形成科学合理的分层分类,促进高等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灵活性与公平性
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数量迅猛增加,规模扩张较快,高校设置标准与分类却仍然停留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过分注重在层次上完善高等教育的体系,而忽视了高等学校类型的完善和发展,成为导致高等学校发展同质化现象的重要因素。
三、加快系统转型,建设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一)强调多样性
高等教育的多样性才能适应普及化时代学生来源的多样化、需求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这必然要求改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由高等教育的“同质化”走向“多样化”“异质化”,实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分类管理、分类评价。
(二)加强全面性
一个世界大国,真正需要的是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不仅有研究型大学,还有理工学院、文理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社区学院、开放大学等。未来应密切联系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发展其他类型高校的计划,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包括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和技术型大学的高等教育系统。
(三)突出开放性
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更要建立开放性的教育质度,形成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即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要打通,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要打通。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可以实现学分互相承认,以灵活的学习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为纽带,搭建起开放多元、便捷畅通的高等教育“立交桥”和终身学习平台。
(四)重视包容性
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应该是高校之间的开放合作与高校内部系科专业的开放、综合与融合,即包容式发展。未来除了政府办学之外,还会有社会多元的办学形式建立起来,会逐步形成以政府主办的公立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企业大学等共同包容发展的高等教育系统。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还要重视和规范非正规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学生和社会各界提供更充分、多样的受教育机会。
(摘编教育之弦微信公众号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