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院校:推进专业集群建设机制创新的思考

编辑日期:2020-08-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专业集群建设是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双重改革,将对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安排、组织管理等方面带来深层次变革,这些深层次变革必然带来相应的机制变革与创新。专业集群作为一种专业治理结构的新形态与专业存在的新建制以及基层教学组织的新方式,其内在机制区别于单个专业。在遵循单个专业建设一般机制的情况下,应用型院校需要探寻不同于单个专业建设的能够自我更新、动态调整、有效运行的专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机制,需要从组织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推进专业集群的机制创新。

    一、专业集群建设机制的实践样态

    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主要有“由产业引出”“由核心专业衍生”“由学科引出”“由特色优势实力引出”四个生成逻辑起点。从其生成逻辑来看,目前,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建设机制的实践与探索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情况。

    (一)“以链建群”,对接产业链(集群)建群

   “以链建群”,即构建基于产业集群、产业链需求的专业链,由专业链上的若干专业形成专业集群,进而构建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机制。该专业集群建设模式要求学校根据产业需求和学科专业实际,对应产业集群上同一产业链、创新链的职业岗位(群)需求进行专业的集聚、集合、集群化建设,通过不断补链、延链、强链,在建设过程中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链建群”模式更加强调专业设置与布局要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这一模式对整合校内专业、打破学科界限与二级学院管理壁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以核建群”,围绕核心专业建群

    “以核建群”,遵循知识逻辑,依据专业知识的相关性和内在逻辑,构建围绕和基于核心专业的相关联专业组成的专业集群。专业集群建设是以核心(一流、品牌、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每个专业集群中都有一个核心专业,在专业集群中起示范引领作用。“以核建群”的专业集群模式,优点是更加聚焦产业,与产业集群对接紧密,使专业链更好地服务产业链,集群的融合性、共享性、交叉性更强。但由于专业隶属院系多、专业构成复杂,在具体操作层面难度较大,需要有一个较强驾驭力的集群建设委员会来领导、协调、推进,也需要建立相配套的组织管理 运行保障机制。

    (三)“以院建群”,依托二级学院建群

  依托二级学院建立专业集群,是因为二级学院院长往往是专业集群负责人,方便协调管理,容易调配资源,易于从人才培养方案顶端进行融合创新设计,打通各专业基础课,实现专业互选课程、共享师资,使集群要素平台能顺利搭建,从而有效实现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但缺点是学科专业超级平台不够大,复合度和支撑度有限,还有可能受制于二级学院院长行政权力的约束,或过多地受学科因素的掣肘,影响与产业集群的深度契合。“以院建群”模式,其实质是基于学科逻辑建群,因为应用型院校中的大多数二级学院是由以学科为依托和支撑的相关专业集合而成的。

    (四)“以特建群”,基于办学特色建群

  “以特建群”模式可以理解为专业集群建设的目标与成效就是要形成“特色专业集群”。因此,要结合学校办学传统和优势、办学特色培育的实际需要,按照“以特建群”模式,积极打造特色专业集群,打造、培育专业特色与学校特色。应用型院校基于前述建群逻辑在专业集群建设机制上进行了初步探索。但随着专业集群建设的深度推进,机制掣肘越来越成为影响专业集群建设效度的最大制约因素。

    同样,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机制建设从总体上来说也存在机制未建立或不健全的“缺失”现象、不适应或不切合的“缺适”现象。从近年来对院校考察来看,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在组织机制上,专业集群组织架构没有形成,或专业集群组织架构沿袭传统、模式固化、架构过于繁琐复杂,不利于实现专业集群发展战略目标;专业集群组织机构领导空挂、形同虚设,未能实质性地开展工作;专业集群的基层组织管理水平、统筹能力、组织效能及集群效应不高,组织形态缺乏创新与活力,没有适应专业集群建设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是在管理机制上,基于专业集群的管理制度缺失或不健全,没有建立健全专业集群建设的管理制度体系;专业集群与其内外关联的学科专业结构、产业集群等方面的关系没有厘清,相应的统筹机制没有建立,专业集群建设中利益相关方的协同机制还未建立;专业集群的管理模式比较单一,机制不够灵活甚至僵化,总体上缺乏有价值的探索与创新。

   三是在运行机制上,相关管理部门缺乏宏观、全局的视角,往往是“就专业集群抓专业集群”的孤立专业集群建设观,没有从与专业集群建设相匹配的组织机制、管理机制、绩效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没有从与专业集群密切关联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资源配置、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基于专业集群这一新型组织形态的、体现产教深度融合的、能够激活基层学术组织和提高集群运行效能的机制还没有普遍建立。

    四是在保障机制上,一方面是高校内部保障机制没有健全,机制零散、碎片化,没有系统配套跟进,往往是临时抓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另一方面是专业集群建设的外部保障机制缺失,或处于局部的自主探索阶段;同时,还缺乏内外协同推进专业集群建设的氛围与保障机制。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专业集群建设对于大多数应用型院校来说是一项新的课题、新的任务,缺乏成熟的可借鉴可复制的模式与经验;一些院校理念上滞后、认识上不足、建设上缺位,相对而言关注专业集群的布局、架构多,而关注专业集群的机制建设与机制创新少,缺乏对专业集群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整体推进,等等。

    三、专业集群建设机制的创新理路

    (一)专业集群的组织机制创新

   首先,创新简练有效的集群组织架构。专业集群的组织架构因各校办学定位、集群建设所处的阶段及理解而异,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其次,创新科学集成的集群组织机构。专业集群的组织机构有多种模式,在实践中运行较好的是专业集群管理委员会模式。专业集群管理委员会实行“双主任制”,学校专业集群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专业集群相关事项的组织实施。再次,创新专业集群的课程组织形态。其一,专业集群的课程教学团队机制。其二,专业集群的课程群机制。最后,创新专业集群的基层学术组织。其一,专业集群的教研室机制。其二,专业集 群的教师工作室机制。

    (二)专业集群的管理机制创新

首先,建立专业集群的统筹发展机制。一是统筹学科集群和专业集群的发展。二是统筹专业集群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发展。三是统筹集群建设与资源配置的关系。其次,建立专业集群的协同发展机制。一是建立校地发展共同体的理念与机制。二是建立集群各阶段各环节的协作发展机制。再次,创新专业集群的多元管理模式。专业集群管理呈现了多元的管理模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合的管理模式。一是“群主”个人权力集中的管理模式。二是“委员会或理事会”集体权力集中管理模式。三是资源集聚的管理模式。

    (三)专业集群的运行机制创新

首先,推进基于专业集群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其次,创新基于专业集群的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再次,创新专业集群的学校内部运行机制。一是专业集群内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二是专业集群内招生与转专业机制。三是基于专业集群的评价与改进机制。

    (四)专业集群的保障机制创新

    首先,专业集群的内部保障机制创新。可以从政策保障、制度保障、资源配置、绩效评估等方面着手。其次,专业集群的外部保障机制创新。从校政行企协同角度来说,一要建立专业集群与地方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机制。二要建立校企一体化管理的组织保障体系。三要建立校企共建双主体运行保障体系。四是建立校政企协同发展的创新机制保障体系。

    关于专业集群建设机制及其创新需要说明的是:其一,专业集群建设机制的建立、健全与创新是内外力量共同驱动的结果,需要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其二,专业集群建设的重要特征就是同地方或企业或行业的联动,建立发展命运共同体,体现实施校地互动发展战略与构建校地互动发展机制的要求,而且这种机制建设的难度较大,涉及的范围更大,涉及的问题更加复杂系统,这就特别需要通过有效的机制来实现和保障;其三,评价机制既可以作为机制创新的环节,又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评价体系而存在。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讨论专业集群的组织、管理、运行、保障机制创新,这四个方面的机制创新是专业集群建设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机制创新。

(摘编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8期  作者:顾永安 范笑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