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求新求变

编辑日期:2020-09-30 作者: 阅读:1
【字体:

    一、创建以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地方院校,井大将“振兴革命老区,服务地方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长期以来,学校借助对在校生学习满意度的调查、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以及 对学校办学实际状况的分析等主要途径,精准定位地方发展及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以求有的放矢地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学校环境类专业为例,该专业紧紧围绕社会对环保人才的需求,对接教育部“新工科”和“双万计划”建设,立足专业办学现状,利用区域资源优势,深度融合“产、教、研、学”,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环境类专业已形成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基于能力本位的“平台+模块+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了以职业需求能力为导向的“3+3”课程群,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校企育人”,让教师成为激发学生实践应用的行业导师,教学评价中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反馈与持续改进并行”。

     二、构建立体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协同育人要求,井大致力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根据专业技能学习要求,增设了专业实训课程;根据专业实践能力要求,在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等多个专业开设了部分校企合作课程。在实践教学支撑平台建设方面,计算机类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等部分专业与企业共建共享了部分教学实验室和实训室。在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方面,要求部分实践课程与企业合作完成,由校企双方提供师资,实行双教师和双导师制。在改革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方面,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合作单位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井大优势专业之一,“立体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其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的重要创新点。这一体系共分为课堂实训教学、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专业实习实训三个层次,由实训课程、见习实习实训、科研创新、社会实践、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构成,以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

    三、倡导联合训练,强化专业核心能力

     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让学生掌握专业实践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相匹配非常重要。人文学院着力于提出一种系统的、全新的创作能力训练模式,运用课内实训、社团代训、校地合训、以赛促训等手段,借助实验室、社团机构、报纸杂志、自媒体、文创企事业单位等平台,培养学生文字写作能力、音视频制作能力。除了课堂上接受创作训练之外,学生还可通过校内社团组织的活动进行创作训练,以及通过文联、作协、报社、广播电视台等校外合作单位的校外训练导师进行专门训练。同时学院还以实践类学分、第二课堂学分等方式激励学生创作作品并参加各种比赛。可以说,这种融通专业技能,倡导联合训练的模式,培养了学生综合创作能力,并且还结合学分制改革,推动建立创作能力训练常态化、长效化的机制。

(摘编麦可思研究微信公众号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