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化阶段我国民办高校的机遇、挑战与战略选择

编辑日期:2020-09-30 作者: 阅读:1
【字体:

    据统计,截至2018年,全世界188个国家中已有72个国家进入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在2019年达到51.6%,迈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到来,民办高校将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

    一、普及化阶段民办高校的机遇

    (一)巨量高等教育需求带来更大发展空间

    首先,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更多人进入高等教育系统。其次,我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增加人力资本和创造人力资本红利优势的现实需求,需通过提高现有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和水平来实现,届时将有更多人次进入高等教育系统。最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让更多人更便捷地进出高等教育系统。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将成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成年人多次、反复进出高等教育系统将成为常态。

     普及化进程的推进,将为我国带来巨量的高等教育需求和教育规模增长,这种增长仅靠公办高等教育是无法支撑的,民办高等教育必将成为支持这种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民办高校将会有更大发展空间。

    (二)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更好政策环境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我国逐步完善了高等教育的顶层制度设计,这些政策中,有相当部分的内容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利好空间,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鼓励支持高水平有特色的民办高等学校培育优质学科、专业、课程和师资,整体提升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等;《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等;高教领域推出的“双一流”建设、“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产教协同合作项目”等系列旨在提升水平,促进发展的配套政策和项目,都为指导鼓励民办高校做优做强提供了方向和着力点。在民办高等教育领域,自201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发布后,以“法治引领、分类管理、扶持和规范并重”为特征的民办教育新法新政逐步完善。

    (三)民办高等教育坚实体量将赢得更多外部支持

     普及化的推进使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获得了快速增长。政府层面,目前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相关扶持政策已开始落地。地方政府设立民办教育专项资金或发展基金,福建、陕西、吉林等省都设立了民办教育专项资金,上海设立了民办教育发展基金;落实民办高校学生与公办高校同等资助政策,建立生均经费补贴制度等。市场层面,民办高等教育的庞大规模也吸引了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当前民办高等教育已到了多种方式进入资本市场的发展新阶段。社会公众层面,各类基金会、协会、研究机构等对民办高校的支持不断增大。普及化时代是高等教育更加密切与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民办高校在外部支持不断向好的趋势下,将会迎来一个能取得更大成就的机遇期。

     二、普及化阶段民办高校的挑战

    (一)观念认同与组织合法性的挑战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意义共识的推动仍需深入。同时,民办高校的组织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挑战。尽管我国在法律层面初步解决了民办高校合法性的问题,但该法律规范的实现和实施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二)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挑战

    民办高校作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重要支柱,在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之间面临更多挑战。过快的增长使得民办高校在办学经费、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教学资源投入的同步增长方面面临巨大压力,质量提升挑战较大。

     此外,在国家持续加大对公办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背景下,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质量差距将不断拉大,其提升水平的压力较大。

    (三)需求多样与有效供给的挑战

    需求多样的驱动之一是生源日趋多样化。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使越来越多的非传统学生进入高等教育系统学习,这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需求多样的驱动之二是新业态、新产业和新商业模式推动的劳动力市场的显著变化。当前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区块链等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普及化阶段民办高校的战略选择

    (一)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实现特色发展

    民办高校需确立发展目标和愿景,厘定重要战略任务,制定具体举措,推进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民办高校需在院校类型、学科专业、服务面向及人才培养类型等几个主要方面明确自己的位置,并在办学的过程中落实自己的定位。办学特色方面,民办高校应在办学理念、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社会服务以及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培育,凸出自身特点和优势,形成品牌和声誉。

    (二)发挥优势,获取资源,破解发展瓶颈

    普及化时代的民办高校必须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善于获取发展所需生源、师资和经费等关键性资源,破解长期“以学养学”、资源不足的困境。面对非传统生源大量增长的局面,民办高校应主动作为,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传统年龄人口与非传统年龄人口并举的办学策略,以应对适龄人口下降带来的生源减少压力。对师资而言,民办高校应加强师资引进、留用、培养、考核评价及保障于一体的制度建设。着力营造有利于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产生的内外部环境,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不断提升教师薪酬水平,破解社保及退休养老保障不足等关键性难题,灵活运用多种有效举措吸引和聘用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对于经费,民办高校应着力开辟多元筹资渠道,学习利用资本市场获取资金。

    (三)完善治理,提升水平,服务社会发展

     民办高校应充分发挥植根市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优势,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探索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参与共治的治理机制,建设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以形成制度竞争优势。

    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质量更是核心。民办高校应全面回应生源、劳动力市场方面的新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以卓越的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社会认可。民办高校也应与地方政府、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密切合作,采取多样化的措施和方法,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参与者。

(摘编自《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罗先锋 窦锦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