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十大要点

编辑日期:2020-10-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而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在于高质量发展。我国要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就要进一步认识影响高等教育系统的各种因素,剖析高等教育系统在结构组成、运行产出以及发展变革等方面的机制,并优化配置校内外资源,促进其和谐发展。

    一、完善内部治理体系,争取外部支持

    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在于推进大学治理的现代化,本质在于对内部治理体系进行完善,并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市场和社会等的外部支持。

    首先,高校要不断深化内部治理改革,不断完善内部治理体系。重视政治、思想和组织建设,健全“放管服”改革落实机制,深化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其次,高校要不断健全社会参与机制。高校应组建包括政府、学校、企业和其他组织代表以及校友、社会知名人士、国内外知名专家等个人代表的理事会,建立健全理事会制度;发挥学科和教育资源优势,通过品牌和特色建设提高社会参与的效度和“黏度”;重视校友资源价值和捐赠文化建设,不断提高社会筹资和资金增值效能。

    二、保持适度办学规模,追求卓越教育质量

    保持适度的办学规模、追求卓越的教育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具体来说,一方面是要利用好高等教育的相关政策措施,持续改善高校基本办学条件,增加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规模持续稳定扩大,保证适度的办学规模。另一方面是要认识到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在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中的关键性作用,持续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完善奖励、激励机制以及增强人才引进的灵活性等吸引和汇聚优秀人才,促进高校人才队伍质量的提升,从而保证卓越的教育质量。综上,稳定投入、扩大规模,重视师资、提升质量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三、优化办学结构,提高办学效益

    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办学结构,提高办学效益,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科学调整高校的布局结构,结合国家关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部署,形成大学发展与城市建设相适应、学科专业与产业布局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格局。二是要结合所在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实现高校特色发展。高校应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组合优势资源,突出办学特色。三是要提高高校机构运行效率。高校要聚焦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形成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提高办学效益。

    四、发展高水平本科教育,强化特色高职教育

    面向2035年,我国亟需发展高水平的本科教育,强化特色的高职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要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认识到二者在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解决转型发展过程中二者的同质化问题。二是要促进本科高校坚持“以本为本”,将一流本科教育作为发展目标,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建立健全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机制和专业认证机制等,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三是要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特色化发展,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形式和组织管理形式等,开拓新的办学领域,设置特色专业,培养各行各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五、巩固公办教育,发展民办教育

    面向2035年,我国在巩固公办教育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综合运用法律、标准、信息服务等现代治理手段,推进公办与民办高等教育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高度重视民办院校的办学特点,构建支持民办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要积极探索促进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联动发展的有力措施:在发展规划上要拓宽视野,建立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整体规划机制;在交流往来上要拓宽渠道,加强多种形式的会商沟通与协同合作;在资源利用上要完善机制,通过资源“共建、共享、共用”等形式推进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的校际合作等。

    六、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促进科研服务协同化

     在教育教学上,高校要推进教育教学总体改革。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在资源配置与共享、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等方面体现以教学为中心,加快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在信息化时代国家加快教育变革的战略背景下,高校要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和师生的信息化素养,推动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与变革,以高等教育信息化带动高等教育现代化。

    在科研服务上,高校要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高校应从地方区位条件、产业特点和民生需求等方面出发,利用自身人才聚集的优势,针对当前国家和地方发展急需的产业进行攻关,抢占创新发展的制高点。同时,高校要与企业和市场共同建立利益“共建、共享”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升高校科研成果的质量和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应用型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移和转化。

    七、明确发展定位,加强战略规划

    从高等教育发展定位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全新的人工智能制造时期和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时期,市场化、国际化将步入深度变革期,信息化将进入以5G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突破期,人口老龄化将进入凸显期,生态化建设将进入关键期,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将进入全面推进期……这些趋势对“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定位势必产生根本性影响。高等教育需要从未来5—10年国家产业结构、城市格局、市场变革、人口结构、信息化发展、生态建设、社会治理以及国际局势等多个层面来分析机遇与挑战,看到矛盾与问题,寻找破解之道和出路。

    从高等教育战略规划来看,做好高等教育战略规划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积极了解时代发展要求和世界发展趋势,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对前一发展阶段的相关数据指标进行评估和分析,结合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明确优势与不足,以当前最重要、最关键、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改革突破口,做好战略规划顶层设计。二是要关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对战略规划进行专业研讨和严密论证,增强战略规划的科学性。三是要坚持问计于民、集思广益,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一个多方参与、民主决策、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

    八、树立前瞻性发展理念,突出办学特色

    我国高校实现前瞻性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多元化特色发展,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结合省级“双一流”建设计划以及自身优势,形成层级式、立体化的一流学科建设体系,由点及面递进推动整体性发展。二是要抓好教育教学工作。高校要重视教育教学的基础性作用,以卓越人才培养为特色带动高校其他各项事业的卓越发展。三是要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高校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校战略,实施学科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培养以及骨干教师海外研修等工程,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师队伍和创新团队。四是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流大学建设要重视打造一流的文化软实力,通过培育校史文化凝聚大学精神力量,通过培育校园书香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以大学特色文化引领大学高质量发展。五是要作出突出的社会贡献。高校要根据学校和学科特点,发挥自身智力密集、多学科综合及科研创新等优势,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卓越服务,彰显一流大学的责任担当。

    九、传承独特优势,实现融合式创新发展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在坚持中国特色办学方向的同时,也要努力实现融合式创新发展。融合式创新可以有效推动教学、科研和学科资源等的集聚与整合。如在育人融合创新方面,高校可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推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在科研融合创新方面,高校可以努力构建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创新协作机制,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统筹和推动各种科研要素跨部门、跨学校、跨区域融合,助力科研提质增效;在学科融合创新方面,高校可以探索建立跨学科基金支持、跨学科成果认定、跨学科人才培养等机制,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等。我国可以通过融合式创新使高等教育领域各种创新要素优化整合,从而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十、厚植本土教育,加强国际化办学

    高等教育本土化办学是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要“引进来”。我国高校要广泛汲取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科学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等,引进高层次领军型人才队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法等,依法依规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是要“走出去”。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是在坚持本土化特色前提下的对外开放,我国高校要坚持双向交流、以我为主的办学原则,以实现双赢为目标,优化办学模式,将高等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推向国际,使本土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在以上十大要点中,治理体系、办学体制与类型体现了高等教育系统的组织与构成,规模与质量、结构与效益以及基本职能聚焦于高等教育系统的运行与产出,定位与规划、一流与特色、传承与创新以及本土化与国际化办学关涉高等教育系统的变革与发展。因此,新时代背景下,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因素和机制有机协调与和谐发展的理念,认真落实以上十大要点,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高校教育管理》2020年第5期  作者:贺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