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十四五”规划专题

编辑日期:2020-10-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一、习近平指明“十四五”期间教育新坐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五”第七场座谈会上有关教育问题的讲话,透露出两个关键性信息。

    一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二是紧扣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办教育。例如,优化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再如,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等。“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正是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

    二、高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研制的定位

    “十四五”高校发展规划的定位必须反映时代发展诉求。对此,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社会发展的新定位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以及社会发展基本矛盾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社会的发展从更多关注物质层面的丰富转向与关注精神层面的升华并重发展的新阶段。

    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诉求需要从追求存量扩张的增长模式转变到质量提升的发展模式;需要从数量到质量,从外延到内涵进行转变;评价方式也须从眼中只有GDP的增长转变到追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教育发展的新定位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人们对“更好的教育”的期盼。如何构建“更好的教育”,需要我们对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

    教育的定位要变化,不仅要强调“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更为重要的是要“出好人才”;教育不仅要使人掌握知识,促进人的理性提升,更为重要的是使人更具有人性,获得良知,明确人生的方向;教育的发展方式要变化,需从注重数量扩张转变为关注质量提升、彰显内涵的发展;教育评价方式也需变化,教育的质量不能再由“升学率的提高就等同于学校的全面进步,学生分数的获得就等同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个标准来评价;教育的发展需从“点”转换到“面”,要关注学生发展的整体性、综合性。

    (三)疫情突发需再思教育

    2020年,新冠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极大改变着教育存在的方式。基于教育回归的原发点和未来社会的发展特点再来思考教育的本质与目的,从人的本真发展的角度出发寻找教育的意义,在这种意义的追问下寻求教育场景和教育样式的转变,找寻有价值的深度学习,关注学生自主性的建构和社会性的发展,才能使学生能够从容面对不断出现的社会的新变化与新挑战。

    三、大学战略规划需关注的十个问题

    一是关于大学的使命与战略定位问题。大学的办学目标很难清晰界定,这是制定大学战略规划的第一个难题。策略应是用大学使命代替办学目标,引导大学走向未来,界定大学使命和战略定位一定要志存高远。大学定位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综合性与特色化之间的取舍。此外,在我们国家还有一个根据大学服务面向来分类的情况。从服务面向来看,有中央部属高校和地方大学之分,中央部属大学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地方大学是服务区域发展的,这些都是我们考虑分类的时候应该注意的。

    二是关于大学中长期发展目标体系问题。我们把大学定位和使命搞清楚之后,就应该进一步将大学使命和定位具体化,从而形成大学中长期发展目标体系。我们可以将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细化为五个方面:一流科研、一流教学、一流师资队伍、一流经费、一流管理。

    三是关于战略优先问题。大学的一个五年规划不可能解决学校所有的问题,只能解决1—2个重要的、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叫做战略优先。战略优先的选择,一般采用问题导向的策略,即为了解决组织面临的重大问题而设置相应的行动计划。一般来说,五年里最多完成2—5个这样的行动计划。

    四是关于大学发展路径选择问题。组织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一定要根据资源配置模式进行。中国大学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主要有两个:一种是跨越式发展战略,采用这种战略路径的前提是学校的办学资源控制在政府手里;另一种叫做比较优势战略,即立足自身特色办学,特色发展,采用这种战略的学校,其资源配置通常是市场模式。

    五是关于大学的办学规模问题。如果我们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当然是规模越小越好,因为小规模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如果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学生规模越大,效益相对越高。但必须指出的是,即使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学生规模也有一个最佳的区间范围,不是绝对的规模越大收益越高。

    六是关于优先发展的学科领域问题。学科建设的首要原则是集中有限的资源打造比较优势。一般用三个原则来确定优先发展的学科领域,即比较优势原则、社会重大需求原则、学科交叉融合原则。

    七是关于卓越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一流的人才队伍是高校建成一流大学的基础。全国140所大学的“双一流”建设方案,都提出了实施长聘—准聘制度,建设一支核心教师队伍。建设一流教师队伍,首先必须打造一支核心教师队伍;其次要大力促进大学教师能力发展;再次需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打造卓越的学术软环境。

    八是关于一流人才培养体系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脱节,二是我们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脱节,三是“水课”泛滥,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缺失。我们要建设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要做到产教融合、科教融合、通专融合和学科交叉融合。

    九是关于拓展经费渠道问题。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经费来源多元化应成为中国大学的战略选择。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化职业培训,利用教育基金会,强化应用研究,教育服务外包。

    十是关于组织和管理创新问题。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属于组织和管理创新的问题。解决的总体思路是分权和问责的结合。具体说来,一是推行校院两级运行机制,落实基层学术组织的自治权;二是在学院层面要建立健全五位一体的治理结构:党委会议、党政联席会议、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三是坚持权责统一,分权的同时要加强问责、加强评估。

    四、制定高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工具

    (一)学校发展机遇宏观分析工具

    学校发展机遇的宏观分析,也称社会背景分析,就是要从国家及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政策发展的走向来把握学校的未来发展趋势。通常可以采用PEST分析框架,即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对一个组织的发展机遇进行系统分析。

    (二)学校优势的微观分析工具

    学校优势分析,就是要认识到学校在地理位置、课程建设、公共关系、师资、教学质量、生源以及硬、软件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并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优势,以推动学校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同时,分析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只有正确、全面地看待和分析自身的优劣所在,才能制订出合理、切实可行的学校发展规划。通常使用SWOT分析工具通过排列组合,进行匹配分析,提出学校的应对策略。

    (三)问题诊断与核心问题寻找的分析工具

    首先,需要对问题进行分类,基于学校的实际,从校园文化、学校管理、教师队伍、课程教学、后勤支持、家校合作等不同领域对学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进行诊断;其次,参考不同人群的意见,对问题进行优先排序,保证每个人的意见都得到同等重视;再次,通过画“问题树”的形式分析问题的原因、结果和解决方法之间的关联,形象地表明问题的因果关系,帮助人们通过建立问题与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问题解决的目的,提出学校的发展目标。目标建立须遵循SMART原则,即Specific(明确的)、Measurable(可测的)、Achievable(可实现的)、Realistic/Relevant(现实的/相关的)和Time bound(时限的)。

    五、民办高校制定“十四五”规划面临的主要外部环境

    (一)新时代的要求

    新时代的本质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就是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现在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中,不论从学校数量还是在校生人数,都占有相当大比例。做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民办高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是新时代的要求。

    (二)人工智能的挑战

    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挑战是根本性的巨大挑战。对高校而言,这种挑战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民办高校要重新考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二是民办高校教学过程中要探索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三)高等教育普及化提出的新要求

    高等教育已开始进入普及化阶段,要求民办高等教育重新定位自己的功能。普及化阶段,民办高等教育的功能应逐步从资源性的“拾遗补缺”转化为增加教育的丰富性、多样性,满足公众对选择的需求。

    (四)公办高校迅速发展带来的压力

    公办高校由政府投资,发展历史长,占有主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近年在教育强国建设、“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政府进一步重视对公办高校的投入,放宽政策,公办高校发展加快,民办高校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五)如何发挥民办高校自身的优势

    民办高校发展在很多方面处于劣势,但要看到自身的优势。如办学自主权相对较大,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压力可变为动力,责任感较强等等。战略选择中,要充分发挥民办大学的优势,避免劣势。

    六、实践探索:民办高校的战略选择——以文华学院为例

    刘献君教授基于文华学院的办学实践与部分民办高校的考察,提出民办高校的发展应选择长远发展战略、交叉发展战略、特色发展战略、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资源转化战略。

    (一)长远发展战略

    规划有长期、中期、近期之分,在民办高校发展中,三者都重要,但更要重视长远发展战略。文华学院的长远战略主要体现在:

    1.确立办学宗旨(使命)

    建校之初,文华学院确立了“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宗旨。民办高校首先是高校,高校的根本目的、任务是立德树人。

   2.确立长远战略目标

   大学存在一定生命周期,通过基因再造,不断生长发展。文华学院首先确立了第一个生命周期的战略目标:十年建校,十年发展,十年提高。

    十年建校:通过十年努力,把学校建设起来,其基本思路是从带移植到去土留根。十年发展:立足于发展,其基本思路是优化结构,重点突破。十年提高:立足于全面提升,将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一流民办大学。

    3.重视文化建设

    文化在高校发展中能发挥相对稳定和长远的作用。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学生,但决定文化方向、格局的是领导和机关。学校必须形成核心文化发展理念,必须有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发展特色。

   (二)交叉发展战略

    重视交叉发展战略,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交叉发展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二是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由于组织结构的特点,与企业及社会有着天然联系的优势,更有利于交叉发展

    (三)特色发展战略

    民办大学要走特色发展之路,并形成自己的品牌。大学特色主要体现在学科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两方面。

    1.学科专业特色

    大学必然要首先选择特色、优势学科,重点发展,然后带动其他学科发展,进而实现学校整体发展。今后,高考招生改革,录取志愿设置主要采用院校专业组形式,以专业为主。对民办大学而言,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更显重要。

    2.办学特色

    对大学而言,以什么方式办学,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办学特色,生成什么样的大学。民办大学要根据实际状况形成办学特色。文华学院经过十多年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化教育观念、模式、方式,创造性地建构了“三九个性化教育模式”,产生了明显成效,成为了学校的品牌。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

    民办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转变观念,坚定不移走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

     1.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既需要学术又需要技能,处于学术、技能两者之间。如何处理理论与技能、基础性与职业性的关系,是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时,不可回避的问题。每一所应用型高校、每一个专业的状况不同,两者的关系处理也不同,有的可能偏向学术,有的可能偏向技能,有的相互兼顾。这是应用型大学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不可回避的问题,应认真加以研究。

     2.探索个性化培养方式

    个性化教育对民办应用高校更具有特殊重要性。实践调研表明,民办高校学生具有更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民办高校更应重视个性化教育。民办高校个性化教育中,应学习研究个性化教育理念、观念;探索个性化教育的途径、方法;扎实推进个性化教育,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3.定位于教学服务型大学

    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学校类型则可定位于教学服务型。刘献君将教学服务型大学界定为:“以本科教育为主,根据条件和需要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产出地方需要的应用型成果;大力开展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的各种服务活动,形成为地方全方位服务的体系。”

    十多年来,部分应用型大学将自己定位于教学服务型大学,从而使办学者牢固树立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强化了为社会经济培养具有服务精神、服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促进了学校健康发展。

    (五)资源转化战略

    民办大学资源和资源结构存在的问题有: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学费);资源总量稀缺;缺少稳定多元的资源渠道;外部资源区域差异大。对于民办高校而言,解决资源缺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资源转化。主要路径有:

    1.结合型转化:资源联合嫁接路径

    民办高校应主动与政府、企业、公办高校及社会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互惠互利,实现资源转化。

    2.结构性转化:资源结构优化路径

    首先是规模发展,只有较大规模,招收较多学生,才能获得较多的资源。其次,由管理学校走向经营学校。如在科研与社会服务方面,通过科研提高师资水平,通过高水平师资进行继续教育等社会服务,开展创收,获取资源,这些资源又可反哺教学、科研。

    3.认知型转化:资源内生路径

    通过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提升学校声誉;通过科学研究提高教师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校管理,开源节流,厉行节约等,都是资源内生的重要路径。

    民办大学发展的战略选择还有国际化、差异性等方面,各校可根据实际选择发展战略。发展战略一经确定,则要坚持下去。

(摘编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麦可思研究、一读EDU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