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普及教育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空间
“后普及教育时代”是高等教育进入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具有以平等参与为核心的普及教育和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终身教育的双重特点。普及性、全民性、多样性、终身性和卓越性是后普及教育的鲜明特征。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进入后普及时代,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依然拥有十分巨大的战略发展空间。综合后普及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与微观环境、外部与内部影响因素、优势条件与发展趋势,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将面临需求空间、人口空间、结构空间、国际空间、质量空间和文化空间等六大重点发展空间。
一、高等教育需求空间更加广阔
中国高等教育布局经过了三个比较明显的阶段:一是1950年代初期与国家重点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重点布局阶段;二是1990年代后期与国家区域发展相适应的重点区域布局阶段;三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阶段。后普及化阶段,国家现代化呼唤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引领国家现代化、国家综合实力支撑高等教育强国等因素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空间广阔化提供了支撑。
二、高等教育的人口空间稳步扩展
促进人口发展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与职责。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在校生规模连续10年保持世界第一。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一次历史性转变。同时,按照全国(除港、澳、台)31个省市自治区“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目标,到2020年至少有23个省级单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总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的人口空间扩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龄人口规模将持续扩大,中国未来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仍将继续扩大,有望从目前的4002万人增长到5000-5300万人左右,即存在1000-1200万人,未来高等教育规模仍将有25%-30%的增长空间。二是特殊地区特殊人群是新增长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任务艰巨,高等学校布局向地市延伸空间巨大。三是终身学习为高等教育创造广阔空间,需要建立开放的、立体的、现代化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三、高等教育的结构空间潜力巨大
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后,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总体方向,一是地方化,以区域为中心向下延伸,满足高等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都市化,以城市群为中心向上集中,满足特大城市群人口、产业、社会服务高度聚集的要求。
(一)教育布局结构向下延伸
未来即将进入与人口布局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布局阶段,要积极鼓励地方特别是有实力的地市举办普通高等学校,争取在10-15年内,形成以国家、省级和地市相结合的“三级”高等学校办学体系,形成比较稳定成熟的现代化高等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整体提升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探索与城市综合实力相匹配“三级办学、三级管理”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二)教育层次结构持续提升
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提升方面有三个重要生长点:一是在现有普通高等学校范围内,增设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工作站,持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提升全国人口中拥有高学历人口比例。二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职业院校升格为职业大学,较大规模增加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培养规模,形成高层次人才培养“双轨体系”。三是紧密结合经济和产业发展,坚持分类指导和特色发展,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建设优势特色专业,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服从和服务于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和民生工程,整体提升地方高等学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培育高水平地方性特色一流大学。
(三)教育体系结构更加完善
构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任务。职业教育从教育层次演变为教育类型,形成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专科与本科职业教育为核心,专业硕士与专业博士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四)教育专业结构迭代发展
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将面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优先布局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重点发展高水平职业特色大学、应用型高等学校和小规模特色学院。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布局体系和专业体系,发展与新知识、新产业、新技能需要相适应的新兴专业,提升为地方和国家经济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服务水平。
四、高等教育的国际空间亟待开发
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提高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是中国教育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的重要途径。
(一)国际发展空间持续拓展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旨在打造国际留学中心,成为世界重要的留学目的地国家。从2010—2019年,中国连续10年成为国际学生最大来源国,这种趋势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国政府将人民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卫生安全形象,受到了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的普遍称赞,从中长期来看将有助于吸引国际学生来华就读。从近期来看,中国教育国际化进程可能要看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后的全球地缘政治经济变化情况。
(二)国际合作空间趋势明显
未来高等教育各领域对外开放将向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公约》,提高中国高等学校国际教育合作水平和质量,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制定。培养一批通晓国际规则、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机构,都将成为高等教育的新的发展空间。
(三)国际竞争空间更加复杂
国际教育竞争分为国家教育市场竞争、教育质量竞争、高端人才竞争和国际教育规则竞争等方面。2019年,来华留学生规模已经超过60万人,中国成为继美国、英国之后全球第三大留学生目的地国。与此同时,中国高等学校对外开放留学的优势,也将从语言类、区域性、短期学习向各学科、全球性和长期学习转变,初步预测到2030年来华留学生将突破100万人大关。
五、高等教育的质量空间任重道远
(一)发展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从规模增长为主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以质图强”的核心是要坚持教育的科学发展,实现从以量求大到以质图强的战略迈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其核心要体现三个方面的内在要求:一是要体现中国特色;二是要体现世界先进水平;三是体现优质教育。
(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方向表现在:一是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解决人的现代化问题;二是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国家现代化奠定强大基础。
(三)教育质量标准更加完善
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制定覆盖全学段、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符合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对接行业标准、职业标准和岗位标准,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紧跟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现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高标准、高要求和高质量;制定紧跟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实现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高标准和高质量发展。
六、高等教育的文化空间优势明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文化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优越性。经过未来10-15年的努力,我们将建成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体系,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坚强保障。
(一)坚持体现本土特色的中国高等教育制度文化
(二)快速普及化体现出的中国高等教育效率文化
(三)深度学习融合国际经验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文化
(四)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繁荣中国高等教育创新文化
后普及教育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依然具有广阔的战略发展空间和成长空间,经济社会、政府市场、需求供给、质量结构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战略动力,并将与政府和学校的现代化治理能力紧密结合、形成合力,共同发挥正向推动作用,实现后普及阶段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摘编自《现代教育管理》2020年第10期 作者:高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