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因材施教与现代高等教育个性化
一、古代书院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时期书院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原则和教育理念。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古代书院的教学以学生自学、师生之间自由研讨为主。书院的课程设置比较灵活、富有弹性,也不固守一定的教学形式。书院主持人、外聘的大师等授业者只是学术上的顾问,讲学一般也只是针对某个问题或学生的疑难困惑之处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讲明义理,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差异,提倡因材施教,决不强求一致。对于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授业者更是随学生钻研体会的程度,令其各有所思,不求一律。加之书院一般都无固定的修业年限,学生学习进度的快慢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对学生的考查,亦不集中体现在一次大规模的考试上,而是注重德才兼备和平时考核。总之,中国古代书院采用肯定生徒个体性的分年教育和因材施教,注重知行合一的教育践履,营造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和实施颇具实效的考评制度等教育教学方法。
二、古代书院因材施教对当今高等教育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启示
目前我国高校中所提倡的因材施教,从根本上还是对群体性的“材”的理解,并没有完全做到针对个体意义上的“材”。借鉴古代书院优秀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努力推进以“因材施教”为核心的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一)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构建优质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必须以每个人个性发展为前提。现代高校教师应该和古代书院大师一样,坚持以“因材施教”作为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依据学生个性化特征,按照“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指导思想,通过分类考试、多元录取和强基计划,让每个大学生进入高校后都能享受适合自己的专业、教学、课程与评价,按能力、兴趣、需要赋予每个人应得的、适合自己的高质量高等教育。
(二)借助导师制和学分制,实施因材施教
岳麓书院作为我国唯一被纳入现代高等教育体制的传统书院,要求学业导师、生活导师、班导师、学术兴趣导师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相互配合,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共同促进学生人格养成和学术兴趣的培养。在岳麓书院,近80%的学生与各类导师有不低于每两周一次、每次一个小时的交流时间。导师制是学分制的重要配套机制,通过实行学分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套餐和创建可以展现自我个性与特点的舞台,更好地照顾学生的需求和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大学因材施教,进而满足高等教育个性化与差异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只有创设这样一种能保证人人按自己独特的理解速度、深度从事学习的教学环境,才能有效地生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慧潜力。
(三)尊重学生主体性,把选择权还给学生
古代书院教学强调学生自主研习为主、教师启发点化为辅,书院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其教学内容也各有差异,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决定学习进度。阮元创办的诂经精舍和学海堂不设山长,改设学长,由学生担任,由他们共同负责书院教学事务。学生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书院老师更是随学生钻研体会的程度,令其各有所思,而不要求所有人都达到一样的程度。古代书院这种以学生自我钻研、体悟为主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养成学生独立精神、批判性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四)增强学习环境开放性,实行分流分层的小班教学制度
古代书院办学实行门户开放政策,不拘远近,生源不限出身,没有年龄、地域的限制,有教无类,并且学生来去自由。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开放式教学。现代大学固然与古代书院大不相同,但在因材施教理念下,应倡导按照学生的资质、学习条件、主观努力的程度进行分流,借助共享网络和人工智能技术等,进行有差异的针对性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都能获得适合自身需要的发展。同时,现代大学一定要真正推广建立以适合个性化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小班化教学,将小班教学或大班教学小组讨论的人数严格控制在30人以下,或可实行学习小组捆绑式个性化教学,把5人小组当成是一个学生体,这样更有利于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个性化教学。
(五)有个性、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实现高等教育个性化的根本保证
高校学术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成效,从根本上取决于有丰富个性和创造性的高水平魅力教师。古代书院师生关系良好,也践行了“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说法,但封建社会的“师道尊严”仍是约束师生关系的准则。在现代大学中,学生缺乏用怀疑、批判的眼光看待师说,一切以教师为行为标向,将教学活动化简为教师的单向个体劳动,这种由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而引申出来的统一教学模式,只会使得教学对象整齐划一,压抑学生的个性,也使得各门学说的传递缺少突破、创新,更难以超越门户之见。
每个高校教师个体都是独特的,其教育经历、文化理念、专业兴趣、职业发展目标各不相同。尊重教师个性,促进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是形成高校教师多样化成长的基础和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前提。当然,高校教师还要真正将学生当成教育对象去了解,进而基于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在尊重学生个人意愿与兴趣爱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不同的机会,鼓励和弘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教师,尤其应该具有一种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的高水平教师,才能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才能在人才培养各环节中深度融入因材施教理念,促进个体生命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摘编自《大学教育科学》2020年第6期 作者:田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