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以创新促卓越 培养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
西南医科大学确定凝练了“三有八能”(三有:有社会担当、有创新精神、有人文情怀;八能:临床技能与医疗服务能力、医生职业精神与素养、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能力、医学知识与终身学习能力、信息与管理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步铺开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创新与创见
(一)以“融合”为道,夯实医学与人文基础
着力构建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利用榜样的力量,坚持邀请资深医学专家、优秀校友不定期现身说法;创新四融合(基础理论与科研实践融合、基础理论与前沿进展融合、专业基础与临床案例融合和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融合)的课堂教学方法,用于解决因医学专业基础知识晦涩难懂而抑制学生课堂学习热情的问题。
(二)以“结合”为要,推进“理实一体”育人
在课程教学上,推出“学科+整合模块”改革,开展“医路筑梦”系列讲座,制定“早临床”工作方案;在实验实践教学上,形成了“临床见习—实习前技能训练—实习中技能培训与考核—实习后期临床技能竞赛—实习结束后临床技能考核(OSCE)”系列“阶梯式”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开展虚实结合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并在实践教学中开展Mini-CEX、DOPS、SOAP等形成性评价。
(三)以“课堂”为桥,强调素质与能力并行
积极搭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之桥”,推动素质与能力并行;围绕立德树人,实施“思想领航、学业导航、安全护航、心理佑航、队伍助航”行动计划,构建“十育人”体系;建立“四级”心理危机预警防控体系,完善“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构建基于教学一体化的校—院—班三级学习支持体系及“1+N”模式的职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断优化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建立学生申诉受理机制等规范、完善的指导与服务体系。
(四)以“评价”为引,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全面重构包括课程考核、实习考核及毕业考核三个部分的学业评定体系,突出全过程、岗位胜任力导向与考核结果的反馈与分析,重点推行形成性评价。
二、聚力与聚智
(一)向管理要活力
充分集聚优质的教育资源,优化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统筹规划与统一调配相应临床学科的师资和教学资源,承担各类临床教学任务。
(二)向人才要动力
坚持以德行塑造为核心,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深化教师培训,打造师道讲坛、高教论坛,实施启航、护航、领航“三航”专项计划,建立“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师发展体系,开展非医学专业教师医学背景培训,健全教师评价机制,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及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向科研要潜力
坚持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积极推动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于教学;加强平台开放、鼓励共享,促进成果进教材、成果进教案。
(四)向质量要定力
构建“以学为中心,全员参与、全程监控、持续改进”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强化内涵式发展。建立由“教学决策系统、教学运行系统、条件保障系统、质量监控系统、信息收集系统、质量改进系统”六大系统组成的质量保障运行机制,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建立了行政、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五统一、六专项”临床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同质化。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