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医科大学:新医科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

编辑日期:2019-11-15 作者: 阅读:1
【字体:

    一、徐州医科大学实验室建设的初步探索

    (一)试行PI制科研管理模式

    PI制(principal investigator)是以PI为核心进行人力资源配置、以项目经费和成本核算为核心进行财力资源配置,以实现科研资源共享的一种科研管理模式。团队建设上,研究人员基于自身研究方向和科研基础,自主选择加入PI团队;资源分配上,PI对项目研究内容、经费管理和运行程序全权负责,每个团队配备一间标准实验室,仪器费用由学科经费支出,日常科研经费由课题组获得的纵向科研经费支出;实验队伍建设上,修订职称评审条件,畅通实验技术岗位职业发展渠道。

    (二)推行科研用房有偿使用改革

    试行科研用房“定额配置、有偿使用”机制改革,通过行政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盘活有限科研用房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研用房管理效率。

    (三)建设跨学科综合实验中心

    打破实验室“所有制”观念,对原来依附于临床学院或教研室的各个实验室进行资源整合及扩建,建成现代化、多功能、可预约的“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和“临床技能综合实践教育中心”。

    (四)加大实验室开放和共享

    使用校级平台与院级平台两级架构模式的智能化的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管理系统,实验室、大型仪器、技术服务均可预约开放使用。加强校地合作,探索“中心+基地”合作模式;以技术创新项目为载体,探索协同创新的校际合作模式;与医药相关企业、附属医院开展校企合作,建立训练中心等。

    二、新医科背景下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体会

    (一)更新教育观念,加快推进智能化、跨学科实验室建设

    地方医学院校实验室应该以“新医科”建设为契机,立足国际医学教育的前沿,围绕交叉学科和专业结构的要求,不断探索实践教育的新技术、新内涵和新方法,开发创新型医学教学、临床实训和医学科研实践项目平台,培养精医学、懂科技、引领时代的卓越医学人才。目前,智能化网络实验室已经兴起,将是未来实验室发展的趋势。

    (二)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优化实验室管理制度

    针对不同的研究类型,以不同的标准分类建设和整合实验室。在实验室管理方面,推行更为科学有效的PI制管理;在实验室考核方面,建立重视实验室全周期建设质量的考核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室采取分类评价;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分层次、分职能评估;督促科研管理部门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并强化监督功能。

    (三)扩大开放共享,建立合作协同创新机制

    首先,要进一步推动实验室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理顺大型仪器共享管理机制,加快建成跨学科应用平台;其次,要加强实验室对外合作和交流,通过参观访问、项目合作等方式,加强与工程实验室、信息技术中心、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

    (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社会服务功能

    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打通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临床应用与推广的各个环节。争取行业部门、地方政府、国内外科研机构等多主体对实验室发展的技术和经济支持;探寻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全面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

(摘编自《中国高校科技》2019年第5期  作者:唐娟 郑葵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