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目标与医学教育改革
2014年9月召开的“中美医学教育高层论坛”,提出中国医学教育面临的五大关键问题:第一,医学教育的本质(即培养目标)是什么;第二,如何以岗位胜任力为标准改革医学教育;第三,医教改革怎样服务中国新医改;第四,怎样减少卫生医疗行业人才的流失;第五,医学院校如何建立终身的医学教育体系。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医学教育改革需要逐一破解这些难题,合理规划医学教育改革的目标、人才质量标准和创新性实践。
一、统揽全局:变革医学教育理念,实施“人才强医”战略
(一)“大健康”:医学教育变革的方法论
“大健康”理念为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发展空间。大健康为我国医疗卫生系统构建“大医学”、“大卫生”的服务理念与行业基准搭建起理论框架;“大健康”理念把预防、诊疗和维护人民健康权益作为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的组成部分;以“大健康”为理念的“健康中国”发展战略需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镜像相互嵌入,需要教育、卫生、医药系统的通力合作、相互支持。
(二)全方位: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新理念
“大健康”理念具体到人才培养改革中,需要深入实践四个层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推进“岗位胜任力”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增强“创新意识与时间能力”为核心的高水平“明日医生”培养过程;以“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为目的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二、规划重点:创新医学人才培养实践,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当前,相对短缺的医疗资源与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体现为“三大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源质量不平衡、专业结构不平衡)和“四个不充分”(医学教育理念理解不充分、协同机制建立不充分、医学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设置不充分、医学教育对社会贡献力不充分)。
(一)新目标:建设“三个一流”,体现医学教育高质量服务标准
医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方面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明确医学教育的地位、目标与格局转变;需要进一步认识医学教育更加积极主动在全球化、国际医学教育大格局中得以展现自我的条件性;需要充分认识注重质量提升、实现内涵发展对当代医学院校改革前行的导向性、重要性和决定性。
医学教育应重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标准化、规范化人才培养“质量观”,以“双一流”建设为载体,着力打造“三个一流”建设目标:建设一流医学本科、做强一流医学专业、培养一流医学人才。其中,专业建设应以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医学人才培养改革作为抓手,持续改革传统和陈旧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进一步实现医学教育“小学科、大民生”的学科专业特点,推进一流医学专业建设。
(二)新途径:以“岗位胜任力”为标准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新时期医学教育改革在顶层设计上,需要以“扎实临床、服务健康”为改革理念,构建“岗位胜任力”模型,打造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目标体系,探索“系统整合式”课程体系以及“系统化、标准化”临床技能培训体系,构建具有大健康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1.“岗位胜任力”模型
医学人才在“岗位胜任力”方面需要具备八项质量指标:临床技能与医疗服务、价值观与职业素养、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与管理能力、医学知识与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合作与科研能力。同时,进一步细化他们在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在知识目标层次,要求医学院校在专业设置与课程规划中,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深度融合,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高度凝练在医学专业知识体系中。
在能力目标层次,要求医学院校在关注未来职业发展对学生的能力需求,尤其是基于“终身学习”或“持续职业发展”过程的能力。同时,高度重视医学生人文关怀、全球意识、沟通技巧等能力的培养。
在素质目标层次,要求通过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增强医学学科的发展内涵,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层次。
2.“系统整合式”课程
进一步探索和建立“系统整合式”课程,把传统以“学科为基础”转向以“问题—系统为基础”,对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进行整合。
在课程设置上,建立五大模块知识架构:人文与职业素养课程、医学基础与临床整合课程、临床实践课程、预防与健康促进课程、创新与科研能力课程。同时,打破传统的理论、实践分阶段教学模式,在理论授课时同步开展技能模拟训练,形成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全程不间断、逐渐递进的课程体系。
在“系统—整合式”医学课程体系中,需要综合体现系统的三大融合:①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融合,要求全面整合课程,引导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知识转化——基础医学注重结构与功能知识的整合,临床医学注重与基础知识相结合,建立人体结构、功能、病理生理与疾病之间的整体认识。②临床课程与预防课程相融合,在核心课程增设早期接触临床训练课程中的“预防医学与健康促进”模块、“社会医学和全科医学”模块;在社区实践增加早期接触社会卫生实践的课程模块,建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补充模块建立“健康教育与预防医学”选修课程群。③医学与人文相融合,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课堂教学—情境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医学与人文交叉的医学案例;在情境教育和校园文化层面,创设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开展具有浓郁医学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展演。
医学教育改革需要通过“健康”因素重组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更加适应全球健康环境提出的要求,在改革起点上,以服务健康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健全适应行业特点的医学人才培养制度,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摘编《医学与哲学》2019年第13期 作者:朱雪波 吕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