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科大学:卓越医生培养模式设计及实践
河北医科大学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卓越医生培养为目标,按照“扎实基础、服务临床”的理念,建立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符合医学教育规律、提高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构建卓越医生的培养模式,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优秀医学人才。
一、建设思路
(一)顶层设计,构建卓越医生培养模式
成立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各方面工作,保障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设立教学改革工作委员会,下设理论整合小组、创新性实验课小组、讲座及选修课小组、PBL教学小组,通过顶层设计确定综合改革模式。
(二)试点先行,分步实施卓越医生培养
1.构建“四位一体”课程体系
(1)开展理论课程整合
以知识体系和认知规律为基本授课顺序,组织集体备课,梳理课程内部知识,遴选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本知识点;进行课程间的梳理和整合,减少授课内容的不必要重复。
(2)开展实验课程整合
将实验课程划分为五大模块:细胞生物与遗传学实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医学形态学实验(包括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病原生物学实验(包括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机能学实验(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形成从正常、到疾病、通过治疗恢复正常的完整实验研究,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
(3)开展跨学科并行式单列课程的PBL教学
PBL课程自成系统,与理论课、实验课等并行开设,单独计算学分,小组教学。按照器官系统编排案例,全部案例涵盖了9个器官系统,创建了一个含75个案例的案例教学资源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技巧。
(4)开设学术讲座,调整、优化选修课
开展前沿知识及进展讲座、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疾病相关讲座,开阔学生思路和视野;增加通识教育选修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开展PBL、CBL、TBL、CPC(临床病理学讨论会)、翻转课堂、情景式教学等,变被动的知识接受为主动式学习。
3.开展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多元化评价
在终结性评价基础上,增加形成性评价、多站式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参加分阶段医师资格考试实证研究,评价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技能。
4.实践育人,全程科研创新素质培养
成立青年科协本科生分会,出版《青年科学》刊物,形成了以“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项目”、“本科生研究助力项目”为基础,以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等为成果的创新体系,全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建立“三个老师”制度,实现协同育人
保留专职辅导员的同时,增设名誉班主任、兼职学业导师和临床导师,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三)以点带面,全面开展卓越医生培养
进一步创立“班组结合PBL教学法”:以案例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与大班讨论相结合教学模式。利用PBL的框架形式,将1个大班分为12个小组,先小组讨论,在组内达成共识,再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全班范围内开展讨论。
二、师资培养
(一)建立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长效保障机制
调整教师评聘政策、绩效政策,对教师在教改方面增加的工作量给予相应的津贴补助、职称晋升倾斜,引导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教学改革。
(二)建立师资准入机制
制定明确的准入机制,对教师的专业学习背景、职称、学历、年龄均有一定的要求;通过校内集中培训、校内教学观摩、参加校外培训班,多步骤开展系列培训;组织试讲即模拟授课,合格后颁发聘书,教师持证上岗。
(三)建立师资培养机制
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跨学科授课,量身定制师资培训班,参加高水平教育教学会议和专题培训班,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和对接国内一流高校,不断培养跨学科师资队伍。
三、质量监控
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融通,教师、学生、督导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多方参与的“内外联动闭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全方位、全层次全面收集教学质量信息;及时向相关部门和教学单位反馈调查结果和评价信息,针对问题持续改进,形成信息采集、反馈、持续改进的质量监控闭环。
四、实施效果
(一)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立了跨学科的优秀师资队伍
(三)在国内医学院校中产生了良好的辐射效果
(摘编自《医学教育管理》2018年第6期 作者:张敏 魏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