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军: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重在“定位准 使命清”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将健康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管仲军提出:“医学相关人才,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的关键生产力。地方医学院校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区别于部署院校办出特色,是新时代地方医学院校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新时代医学院校具有医学及相关人才培养、医学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转化、医学服务、医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医学国际交流与合作五大功能。地方医学院校完成“顶层设计”需围绕“五大功能”明确定位,并遵循地方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特色性原则四个原则。其使命是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履行“五大功能”,服务区域和国家卫生健康发展战略,落实“医教协同、医教共赢”,逐步解决人民群众对高等医学教育和卫生健康服务的美好需求与区域高等医学教育与健康服务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
一、医学及相关人才培养要“顶天立地”
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七育人”教育理念,建立完善的全面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培养社会主义卫生健康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突出岗位胜任力与社会需求导向,突出医学人文、医学终极价值观、医学实践和卫生健康国情等教育。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要“立地”,即扎根地方;还要“顶天”,满足对引领高水平医学创新人才和基层应用型、职业型医药卫生人才的需求,并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进行人才辐射。
二、医学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转化要“体现特色”
从地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求出发,通过医学科学技术创新与转化的活动增强学校医疗卫生健康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提升地方医学院校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促进和支撑学科的发展,形成学校学科特色。地方医学院校应充分与地方特有的卫生健康资源相结合,从学校的学科专业、科研实力等方面找出比较优势,突出自身特点,选准主攻方向。
三、医学服务要“医教研协同”
地方医学院校为社会提供服务,一是通过培养适宜的医药卫生人才来实现医学服务的目标,成为地方或区域各级各类医学人才培养的中心,提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人力与智力支持。二是提供直接医疗服务,开展卫生防病工作。通过提供双师型教师,充分发挥学校和附属医院资深学术专家、中年领军专家和青年拔尖人才的积极作用。三是提供医学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转化服务,如成立产学研联合体,让地方医学院校的医学科技成果通过转让、联合、自创生产等形式转化成现实医学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或是通过发展转化医学,将医学基础研究成果直接转化并应用到临床,完成重大疾病的防治攻关等重点难点攻关任务。
四、医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要体现“医学价值”
在医学院校学校文化及附属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倡导“敬畏生命、珍重健康”的医学价值理念并营造相应的医学人文氛围与环境,创设和谐的医疗医患关系,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健康中国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医学国际交流与合作要“放眼世界”
在师资方面,促进师资结构与水平的国际化,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适当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杰出学者,引进海外顶尖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和海外名校的博士、博士后,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高。
在学生方面,扩大留学生生源、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与培养水平;扩大本国医学生国外求学的比例,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深化与世界各国著名高校和学术组织全方位、多层次实质性合作交流,加强各种类型合作平台建设,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及高级别国际学术研讨、全球卫生治理和人口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等,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