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强院士:痛未定亦需思痛——疫情下反思医学教育
疫情当前,痛未定,亦应思痛。身为医学工作者,我们必须思考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能否防患于未然?能否防大患于未至?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刻,服务于医学的源头——医学教育,也有反思和改进的必要。
医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有机统一体,除了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临床医学,还有公共卫生学、基础医学、护理学、实验医学等诸多重要学科。随着高水平医科大学与综合大学合并,许多综合大学医学院被视为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二级学院,而从来没有医学教育基础的某些综合大学也争先恐后创办医学院,开设临床医学专业。即使没有合并的独立医学院校,也未能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足够投入。在这种状况下,医学学科的完整性、独立性受到极大冲击。直接面对疾病一线的专业,如临床医学、护理学和检验医学等的学习者,往往只注重专业学习,缺乏对公共卫生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过低,公卫人员待遇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社会地位偏低,导致公共卫生学科发展明显弱化。
新冠肺炎疫情也充分暴露了我国医学教育在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中存在的重“技”而轻“道”,重“治”而轻“防”,重“专”而轻“全”等问题,导致在应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时,猝不及防,被动应战,教训沉痛。
首先,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双一流”旗帜下,医学教育越来越重视所谓“高精尖”,教材越来越厚,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的学习和训练却越来越淡化。医学院校普遍缺乏传染病防护教育,更没有战时医护演练,以至于逆行的医护人员只能现场紧急学习防护技能,增加了感染风险。
其次,偏重慢症重症,轻慢“小学科”。许多医学院校附属医院越来越多,医院越建越大,医学力量都集中于慢病、重症。临床学科越分越细,各自为政,住院规培训练难以落实“岗位胜任力”,全科医生培养乏力。当疫情疯狂蔓延,“小学科”如感染学科、病理学科等边缘化现象、医院“发热门诊”的薄弱等,都加剧了抗疫进程中的捉襟见肘。
再则,厚德而后为医。这场抗疫战争,正是我们医学教育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时机。然而“停学不停课”一声令下,鲜见高年级或已实习的医学生主动请战。我们不能仅仅为众多医护人员“逆行”感动,更需要反思立德树人是否落在了实处。
在疫情这把冷酷的尺子衡量下,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都需要从宏观到微观予以严肃的审视和反省,让我们警醒并改进,严防将来“疫”流再度泛滥。
(摘编自人民日报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