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汀I-E-O理论视野下的专门职业人才培养 ——以香港大学医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为案例
新加坡和香港地区在医学教育领域成效卓越,香港大学医学院(即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以下简称李嘉诚医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即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以下简称杨潞龄医学院)代表了两个地区临床医学教育的最高水平。本文以这2所医学院为例,对其临床医学生的培养路径进行对比分析,为我国专门职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内地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分析框架
阿斯汀的I-E-O理论(Input-Environment-Outcome)作为培养路径分析的理论依据,有助于考察院校教育的影响。它提供了投入(Input)、环境影响(Environment)和输出(Outcome)的三要素基本分析模型。其中,“投入”主要是指学生入学前的基本特征,包括学生的背景情况和进入大学前的学习和社会经历;“环境影响”是指学生的就读经历,涵盖了教育者为促进学生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如学校的类型、文化氛围、教育教学、课程设置等;“输出”是指学生就读大学后的才智发展,即学生通过与学校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使得认知、技能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也包括学生毕业去向。三要素分别对应着院校教育的“入口”“过程”和“结果”。
图1 阿斯汀的I-E-O理论模型
二、比较分析
根据阿斯汀的I-E-O理论,结合临床医学教育的特点,在目标/理念的大前提下,本研究以“入口—过程—结果”为分析框架,将“入口”细分为“招生与录取”维度;“过程”细分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维度;将“结果”细化为“毕业流向”维度,以展开分析。
(一)案例学院概况
李嘉诚医学院是香港的两所医学院之一(另一所是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1997年,医学院开始对新生进行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香港特区较早进行PBL医学教育的医学院。医学院开设临床医学(Bachelor of Medicine and Bachelor of Surgery Programme,MBBS)课程以培养临床医学生,学制六年。
杨潞龄医学院成立于1905年,是亚洲领先的医学教育和研究机构。杨潞龄医学院的教学模式强调全面出击,课程设置要求学生掌握每一门医学课程。医学院开设MBBS课程以培养临床医学生,学制五年。
(二)目标/理念
目标/理念是临床医学生培养路径的重要支撑,贯穿整个临床医学生培养过程。具体而言,李嘉诚医学院的培养理念是睿智、仁心和承担,MBBS学位项目着力培养能够理解并传递有效的、人道的和伦理的医疗,致力于终身学习,为毕业后教育做好准备的医生。杨潞龄医学院的培养理念是谦逊、仁心、诚信和尊重,MBBS学位项目致力于培养有能力应对未来医学挑战的医生,以谦卑、同情、正直和尊重的态度提供服务,以改善所有人的生活。
(三)培养“入口”
李嘉诚医学院和杨潞龄医学院MBBS学位项目均以高中毕业为起点,对申请者的高中毕业考试成绩做出特别要求,尤其是化学、生物等科目。根据高中毕业成绩进行筛选后,学生还需参加医学素质相关测试。
其中,李嘉诚医学院设置的是面试,而杨潞龄医学院设置的是两场考试:其一,FSA考试(Focused Skills Assessment),包括一组不超过60分钟的标准化考站。其二,SJT考试(Situational Judgement Test),是60分钟的情景判断笔试。李嘉诚医学院在录取医学生时综合考虑高中毕业成绩(HKDSE成绩),面试表现及校长的提名。而杨潞龄医学院最终根据FSA和SJT考试成绩进行录取。杨潞龄医学院还为少数优秀学生提供特殊个人计划(EIS),占总录取人数的10%-15%。此外,两所医学院都保持较小的招生规模,李嘉诚医学院MBBS在2019/2020学年计划招生人数为265人,杨潞龄医学院MBBS每年在1000个申请者中招收300人左右。
(四)培养“过程”
1.课程设置
两所医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即前两年学习以器官系统课程为核心的医学基础课程,后三年进行分阶段的临床实习。李嘉诚医学院比杨潞龄医学院多出的一个学年,正是由于2016年新引进的“Enrichment Year”。在这一年中,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性参与国内外的研究项目,或在社区中进行体验式学习,或进行跨学科学习和海外交流等。
李嘉诚医学院MBBS学位项目第一学年通过案例学习掌握自学能力,接触临床并参加社区活动。第四学年临床基础课运用生命周期的教学方式,学生进行一系列的临床案例学习,这些案例都是关于香港目前重大的医学问题。第六学年MBBS选修(elective)使学生通过实验室、临床研究探索兴趣领域。
杨潞龄医学院MBBS项目第一、二学年是临床科学课程。第三、四、五学年是临床培训。除了将生物科学和临床教学相结合外,纵向整合课程(Longitudinal Tracks)还将许多学科组织成一些主题和领域贯穿全过程,这些主题和领域有:健康伦理、法律和职业精神、医学与社会、信息素养、以患者为基础等。
2.教学方法
两所医学院MBBS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如:(1)都以学生为中心,保证学生充足的课余时间:李嘉诚医学院的Enrichment year和选修(Elective)、杨潞龄医学院开设的社区服务等课余活动,使学生可以参加个性化活动并探索自己的兴趣领域;(2)强调以社区为中心,加强医学人才教育;(3)加强国际交流: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都有机会参加海外交流,有许多和顶尖大学合作的交换生项目。两所医学院教学特点比较见表1。
表1 两所医学院MBBS教学特点
李嘉诚医学院 |
杨璐玲医学院 |
以学生为中心,保证充足的课余时间,促进医学生自我学习与全面发展 |
以学生为中心,保证充足的课余时间,促进医学生自我学习与全面发展 |
早期临床接触 |
教学技术实施先进,提倡电子学习 |
以社区为中心 |
以患者为中心,为社区服务 |
强调国际交流 |
加强国际交流 |
系统整合课程 |
整合课程 |
强调跨专业学习与发展 |
促进团队合作 |
强调临床与科研训练相结合 |
强调临床与科研训练相结合 |
两所医学院在教学中对于临床与科研结合方面的具体做法也有所差异。李嘉诚医学院临床医学生在选修(Electives)和Enrichment year阶段,可参加以临床为基础或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研究,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灵活选择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及相应的研究项目。杨潞龄医学院从入学起就鼓励和要求医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低年级和高年级都会有科研小课题,结合临床教学任务,要求学生根据目标自行设计研究计划并实施,最后自行完成论文,组织报告会,还会邀请医院经验丰富的教授对论文进行评奖。同时,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UROP)旨在培养医学生应对21世纪研究挑战的能力,通常于前三学年的假期,在(非)临床科室中进行。
3.考核与评价
两所医学院对临床医学生的考核方式均分为两种,一种是持续性评价,一种是终结性考试(包括最后一年的毕业考试),终结性考试每学年设置一次。
李嘉诚医学院终结性考试包括知识内容的考核和临床技能考核OSCE。在第一、四学年分别有一次持续性评价,分数包括上课记录、PBL小组讨论的表现及参与情况、社区医疗与患者关怀计划、网上自学系统的自我评价、临床研习和病例报告、临床见习期学科测试等成绩。
杨潞龄医学院在一个学期中会进行多次持续性评价,内容包括技能测试、实践测试及口头表达能力测试等,形式和次数由各个课程的老师决定,测评成绩是否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一部分也由各个教学单位决定。而终结性考试相当于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杨潞龄医学院以布鲁姆(Bloom)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法为评价指南,通过持续性评价实时反馈教学效果;终结性考试向下一个学年的教师反馈教学效果。
(五)培养“结果”
两所医学院MBBS学生毕业流向较为相似:一部分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一部分进入医师培训阶段。学术型硕士学位项目旨在培养临床科学家和研究者。而在医师培训阶段,MBBS毕业生都需先在医院实习一年后方可成为注册医师,之后才能进行专科医师培训。医师培训都分为初级专科培训和高级专科培训两阶段,初级专科培训结束后均需通过考试才可进入高级专科培训。
三、对我国内地临床医学教育的启示
(一)以社区为中心,强化医学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是医学职业人才培养中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嘉诚医学院和杨潞龄医学院的“目标/理念”中都强调医学生的仁心,即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是培养富有仁心的临床医学人才。我们可借鉴两所医学院的相关做法,在课程设置中贯穿伦理原则和人道主义价值观,使医学人文理念自然融入医学教育的全过程。
此外,将重心下移到社区、基层、农村是大卫生和大健康时代的特点之一,两所医学院都十分重视培养临床医学生为社区服务的精神,在MBBS课程的“教学方法”上,两所医学院都强调以社区为中心,提供初级保健环境下进行临床训练的机会。当前,我国内地医师人才培养可借鉴此类做法,加强以社区为本的学习,促进医学生从医观念的转变。
(二)改革招生方式,确保医学生源质量
李嘉诚医学院和杨潞龄医学院MBBS在“招生录取”时都以高中毕业为起点,根据高中毕业成绩进行筛选后,学生还需参加医学素质相关的测试:面试或医学素质的考试,最后根据考试成绩择优录取。目前,我国内地医学院校招生与非医学院校招生并无太大区别,均主要以高考分数作为最主要参照指标。基于此,我国内地在进行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可在条件合适时改革招生录取方式,如录取时增加医学相关知识与医学素质的考察,将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生源质量。
(三)临床与科研有效结合,实现课程设置一体化
医学专门职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之一是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则体现为临床与科研的有效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则体现为理论课与技能课的一体化安排。李嘉诚医学院的医学学者项目用学分或奖项等表彰激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杨潞龄医学院的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研小课题,科研比赛等科研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这些都对我国内地统筹安排本科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保证各部分课程的有序安排和有机融合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四)统一标准,规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准入资格
医生职业人才培养领域的评价及准入制度集中体现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准入资格上。在新加坡和香港地区,MBBS学位都是行医的先决条件,也是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准入资格。而我国内地,在生源的类型及准入方面,国内尚缺乏统一标准。生源从本科生到博士生,资质水平存在差异,故培训基地无法对不同资质的住院医师进行统一规范化培训。因此,可借鉴两所医学院经验,出台统一招生标准,把控招生质量,以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的要求。
通过对两所临床医学生培养路径的比较分析,可从中得到启发。但仍需结合我国内地临床医学教育发展特点,探索适应医学发展规律、符合国家需求的临床医学生培养路径。
(摘编自《教育教学月刊》2020年第2期 作者:臧悦 吴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