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编辑日期:2020-07-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一、高校推进新医科”的举措

    “新医科”的特点是新兴和智能,是传统医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技术的融合。目前已有多所高校开始探索“新医科”建设,代表高校有:

    (一)天津大学

    2018年4月,成立医学部。与天津医科大学探索开展联合培养模式,开设全国首个智能方向医学类本科专业,同时筹备设立多个医学门类新学科和新专业,多角度构建人才培养高地。

    (二)东北大学

    2018年4月,成立医学与生物信息工程学院。与沈阳军区总医院签署共建协议,探索医工结合培养新医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新途径。

    (三)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年11月,成立医学与健康学院。积极探索“医工交叉融合互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科学研究新模式,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四)南方科技大学

    2019年6月,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共同筹建联合医学院。合作充分体现了探索新医科创新理念与实践的办学目标,通过本次合作,两校将努力打造中外融合的新医学教育模式。

    (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2019年9月,与上海理工大学共同成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通过医学与工学、理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共同解决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培养知识复合、有能力解决医学技术实际问题的医工交叉研究生。

    (六)浙江大学

    2019年10月24日,与义乌市政府签约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将“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纳入学校“双一流”建设规划,全力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研究型”的医学教育机构。

    二、典型案例

    (一)上海交通大学:着力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大力推进新医科建设

    1.融思政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精神培养为一体,塑造医德之魂

    医学教育,德育为先。交大医学院始终传承“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精神与“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医学品格,不断加强与交大校部的有机融合,建立本—研互动、线上—线下互动、课内—课外互动的“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以名师、名家、名医与学生辅导员“双师联动”为抓手、以院史馆为基地、以品牌讲座为依托、以原创话剧为载体,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充分发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育人主体作用,推动名医大家上讲台、下临床、带实验、授技能,将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贯穿于有灵魂的卓越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

    2.建机制促整合,夯实能力之基

   医学教育,能力为重。交大医学院不断夯实医教协同机制,大力推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体系整合,建立了10余门器官系统整合课程,积极开展基于问题、基于临床案例、基于研究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改革;大力推动基础课教师、临床医生与科研人员师资队伍整合,实施以“团队牵引、首席负责、全程激励、制度保障”为核心的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大力推动临床医院和社会实践基地的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全面提升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

    3.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发展之路

   交大医学院主动适应医学新发展、健康服务新需求,紧密对接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新理念,大力促进医学与多学科的交叉融通,前瞻性探索和实践了“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全国范围内招录理工科优秀本科毕业生开展临床医学专业“4+4”模式培养,在交大“致远荣誉计划”中设立了“生物医学科学”专业,开设和规划了大数据分析、医用机器人技术等医工、医理交叉课程20余门,加快培养多学科背景的创新医学人才。

    (二)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医学与健康研究院,医教结合探索新医科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医学与健康研究院,积极探索把教师教育优势释放到健康领域,通过医教融合推动医学教育功能社会化,满足人民对医疗与健康的迫切需求。

    研究院将坚持“高水平、小而精、国际化”的高建设标准,优先发展高层次人才培养,从高学段向低学段稳步推进医学学科建设。研究院设立基础医学中心、临床医学中心、转化医学中心和公共健康中心,包含若干研究所及附属医院集群。

    基础医学中心以解决临床及公共卫生实际问题为导向,以“高水平、高交叉、高融合”为要求进行系统性建设。

   临床医学中心在重点建设临床医学研究所的基础上,紧密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在长三角地区布点若干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适时成立“长三角医学健康教育联盟”。同时,积极回应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给医学与健康领域带来的变革与挑战,创新体制机制,战略布局互联网医学,推动互联网医院等医疗机构发展新形态,与政府、企业及医疗机构共建“数字医学共享平台”,探索医疗智力、健康数据和设备资源高效配置的新机制,建立基于人员柔性流动、资源高度共享的数字化医学教育、科研与临床服务的生态网络。

    转化医学中心以“特色转化平台”为理念,针对重大疾病和老年及儿童高发疾病的临床防治,打通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快速转化通道,致力于发展具国际水准的全面健康与医学研究转化中心。

   公共健康中心以新医科为特色,坚持“以服务谋发展”的理念,努力建成健康中国战略设计的一流智库,积极参与解决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领域的热点问题。同时在公共卫生、医院管理、医学师资教育培训等社会亟需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用好、用足高水平师范大学“精准育人”的专业方法与优质经验,推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

(摘编自新华网、中国教育在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