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建设的问题与路径

编辑日期:2020-07-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新医科建设是推进和深化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契机,当前新医科建设面临医学生招生规模过大、培养模式落后、学科规训限制、组织协同障碍等问题,要从新教育理念、新专业改革、新培养模式、新教育组织、新教育制度等方面深入思考新医科建设的行动路径。

    一、新医科建设的现实问题

    (一)医学教育规模和结构影响高质量

   20世纪90年代末大扩招后,我国医学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规模增长和结构性问题造成医学教育难以做到同质等效。我国医学教育扩招的轨迹,虽然短期内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卫生系统需求,但是过快扩张影响医学教育质量。同时,医学教育中普通本科、专科院校培养人才占八成以上,难以做到同质等效是我国医学教育难以得到国际公认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医科培养模式落后行业需求

 2012年,我国开始探索建立“5+3”(五年医学院校教育+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这种培养模式正逐步被认可,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标准化、规范化不够,培养目标存在明显学科导向,培养过程尚未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

    (三)学科规训对医科人才的规限

   当前,学科规训对新医科建设规限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从医科知识体系看,学科规训通过书写、考试、评分制度,容易使医学生成为“单向度”的人,导致对临床实践、人文价值的忽视和淡漠。同时,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段论”式课程模式根深蒂固,钳制了复合型、创新性医学人才培养。其二,从医科社会建制看,学科规训通过制度化不断强化医学学科边界,学科专业目录成为制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障碍。

    (四)医学教育组织面临协同障碍

   医教协同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面临不少障碍。宏观上,医教协同不仅需要教育与卫生主管部门的协同,还需要财政、人社、发改等部门配合,由于涉及不同部门的协调,有时难以步调一致。微观上,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之间存在体制和利益区隔,由于财政渠道、行政隶属、人事编制、文化传统等不同,大学及其医学院与附属医院之间往往难以做到一体化管理,附属医院教育教学投入度缺少刚性约束。

    二、新医科建设的行动路径

    (一)强化问题导向,践行新医科教育理念

    新医科建设要树立精英教育理念。新医科建设不能局限于新专业,而应该是运用新发展理念对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全面战略布局。基于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精英教育理念。要把精英教育理念落实到招生、培养、考核、就业等各环节,主动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医学精英教育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精英教育体系。

    新医科建设要贯穿医学整合理念。为了积极应对健康风险的威胁,现代医学从个体到群体、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的特征不断彰显,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疗服务需要不断强化整合理念,以应对日益紧迫的现实挑战。

    (二)强化行业导向,推进新医科专业改革

   新医科建设要对接医疗卫生行业需求。一是适应医学多学科交叉趋势设置新兴专业,如智能医学、转化医学、精准医学等,以满足医疗卫生服务多学科整合的需要。二是加强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使预防、临床、护理、康复、养老、全科等专业各得其所,满足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全过程需求。三是统筹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和政府调控作用,强化政府、大学、市场、行业的联动,构建动态、科学的医学人才规模和专业协调机制。

    培养适应卫生系统需求的岗位胜任力。新医科岗位胜任力尤其应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要强化医学生爱国主义和救死扶伤职业精神塑造。二是要培养学生防治结合的知识和技能,强化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之间的交叉,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三是要增强医学生现代科技素养和循证思维,要让学生熟悉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成果,具备利用新科技促进健康的能力。

    (三)强化结果导向,探索新医科培养模式

   探索基于胜任力的整合课程体系。医学教育课程要加快向系统整合型课程转变,融合医学与人文、医学与技术、临床与预防等不同知识体系,推动传统的基于学科的课程体系向基于系统的课程体系转变。进一步提升实践课程的比例,强化“做中学”,促进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有效整合、融合。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一是探索建立真正的学分制及评价制度,为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和学习方式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平台和网络社区,缓解医学教育优质资源不足的矛盾,为医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软硬件支撑。

    (四)强化协同导向,重塑新医科教育组织

   构建前后期融合、多层次医学学术系统。一是建设前后期融合的医学学术中心。加强基础与临床、临床与预防等医学学科内部整合,打造“教育—研究—服务”联合体,为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平台。二是建设合作型公共卫生实践教学中心。大学要加强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打造高水平公共卫生教学科研联合中心。三是建设社区医疗、卫生管理实践中心。

     破解影响医教协同的体制机制痛点。一是打造大学与附属医院一体化协同机制。二是构建公共卫生学科实践基地的良好合作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政府层面医教协同机制。

    (五)强化质量导向,完善新医科教育制度

  改进医学教育内部质量控制制度。一是探索建立全国医学教育同质等效入学制度。从招生入口保证医学教育生源质量标准,从源头上为医学精英教育提供保证。二是在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中建立有效的淘汰制度。从招生入学、院校培养、毕业考核、住院医师培养等环节系统设计淘汰分流制度。三是实施医学与医学相关人才分层分类培养制度。高水平大学着重培养医学专业人才,职业院校则培养医学辅助技术人才,提高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

     优化医学教育外部质量保证制度。一是建设更加客观科学、国际化的医学教育质量评价和认证制度。二是建立和完善以医学教育质量评价结果为导向的资源投入机制。

(摘编自《医学与哲学》2020年第12期  作者:沈瑞林 王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