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建设的背景与内涵

编辑日期:2020-07-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201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首次正式提出“新医科”概念。同年10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训计划2.0》,对新医科建设进行全面部署。

    一、新医科建设的现实背景

    (一)新时代提出高质量医学教育的新要求

   一方面,医学教育涉及教育和卫生两个重要领域,推进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卫生和教育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共同要求。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于卫生健康的高质量需求,推动医学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了2030年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的具体目标,这就意味着“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大量优质卫生健康人力资源的支撑和保障,从而对我国医学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提出了新要求,“高质量”是新医科题中应有之义。

    (二)新一轮科技革命开创医学教育新业态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新技术推动卫生健康行业形成新业态。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卫生健康行业智能化对医学教育提出新要求。临床诊疗、医疗装备、新药研发、临床技术与决策等都呈现出数据化、精准化、智能化的特征,新一代医务工作者必须适应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发展的新要求。二是新技术正在不断改变医学教育生态。迅速发展壮大的全球化、网络化的知识学习平台,推动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新一代医学生必须为适应这种转变提前做好职业准备。

    (三)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引领世界新趋势

  百年世界医学教育经历了三代改革:第一代改革是20世纪初启动,其突出标志是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第二代改革是20世纪中期实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创新;第三代改革是最新提出的以系统为基础的岗位胜任力培养改革。世界医学教育改革的逻辑和趋势,为我国新医科建设提供了参照。一方面,医学学科体系呈现整合化趋势。第二、三代医学教育改革,遵循着医学知识内在生产逻辑,不断弥合科学与人文、微观与宏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缝隙,医学学科体系呈现出整合化趋势。另一方面,医学教育组织变革呈现系统化趋势。纵向上从大学学术中心向初级医疗保健机构、社区医疗中心拓展;横向上形成了地区或全球网络系统、医学教育联盟等联合体,新一代医学教育组织形成了多中心、全球化的医学学术系统。

    (四)新健康风险挑战亟需医学人才新思维

   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等一系列变化,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因此,新医科需要树立“大健康”理念,强化“三全”健康思维:一是“全过程”健康思维,医学不能仅靠临床医学,还需要预防医学、护理学、药学、康复医学等健康全过程协同;医学要覆盖人类生命全周期,形成从胎儿孕育到生命终点的全过程健康服务。二是全人群健康思维,从关注个体健康转向关注群体健康、全人群健康。三是全方位健康思维。现代医学医学涉及环境、生物、医学、工程、心理、社会等各个方面。而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后,逐步形成了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务工作者理应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和卫生体系改革需要,培养全方位健康思维。

    二、新医科建设的内涵分析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强调,发展新医科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医学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加强新医科建设,一是理念新,医学教育由重治疗,向预防、康养延展,突出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大健康理念。二是背景新,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扑面而来。三是专业新,医工理文融通,对原有医学专业提出新要求,发展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医学新专业。具体而言,新医科建设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五个方面。

    (一)新理念:创新型、科技型、综合化的新医科教育

    新医科建设要紧扣新时期医学发展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既注重对现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培养体系的升级,又要加强“医学+X”交叉学科的建设,发展创新型、科技型、综合化的医学教育,培养卓越科技型医生。

    (二)新结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医科专业结构

    随着医疗技术和医学科研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未来医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要求。新医科建设需要主动设置和发展新兴医学专业,并推动现有医学专业的改革创新,发展人文、医学专业、理工基础、前沿科技,以及交叉学科等课程有机结合的医学专业“新结构”。

    (三)新模式:医教产研协同的新医科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医科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在“医教协同”的基础上,引入“医教产研协同”机制,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办学,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跨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和项目平台,开发创新型临床及医学科研实践基地,培养精医学、懂科技、引领时代的卓越医学人才。

    (四)新质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医科教育质量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医学教育应以新医科建设为契机,立足国际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前沿,加强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并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打造“中国理念”“中国标准”,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中国医学教育国际竞争力。

    (五)新体系: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新医科教育体系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医学教育改革也要以引领人类文明发展为目标,建立中国特色医学教育“新体系”,包括优化培养制度、更新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育等,以引领全球医学教育的改革方向。

(摘编自《医学与哲学》《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