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国医学教育几个重点领域改革的新思考

编辑日期:2020-08-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推动我国医学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医学教育强国,需要对高校公共卫生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基层全科医生及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等四个重点领域进行改革。

    一、适应新时代,重塑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现代公共卫生学科专业建设

    高校要在重点学科布点、学术平台建设、研究和人才专项等方面给予更强有力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大力培育和发展传染病、流行病、应急公共卫生管理等薄弱学科。大力改革评价标准和科研导向,把教师的精力更多地引导到研究并解决重大公共卫生现实问题上来。加大教育投入,在招生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等重点领域加大支持力度,使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二)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一方面,着力调整层次结构,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另一方面,着力调整研究生培养的类型结构,大力培养解决现场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将公共卫生专业硕士作为我国成熟的研究生教育类型,取消“试办”,允许具备条件的高校都可以开展培养,并成为硕士研究生层次的培养主体,从根本上扭转公共卫生应用型专业硕士培养低于学术型硕士培养规模的现状。

    (三)建立现代公共卫生专业课程体系

    本科人才培养要优化生物医学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具有较大公共卫生意义的疾病有临床识别和基本处置能力。扩展公共卫生相关知识领域,体现“大健康”理念,增强环境、工程、社会等学科领域的知识素养。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教育,使学生具有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能力。将全球公共卫生纳入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全球公共卫生视野和开展工作的能力素质。加强职业精神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四)大力加强公共卫生实践教学

    精选、建设并认证挂牌一批高水平的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长期稳定、紧密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在实践教学基地评聘一批高水平的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专业教师。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国家组织力量建设“全球公共卫生重大事件案例库”,并将每年组织全国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开展的专业技能大赛制度化。

    (五)建立国家公共卫生专业认证制度

    参照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制度,建立起公共卫生专业认证制度,对所有的公共卫生专业开展周期性认证。

    二、弥合裂痕,深化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改革

    (一)转变教育理念,增强“大健康”意识

    以“大健康”理念转变引导教育的转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未来的好医生,不仅要具有治病救人的能力,还需要有“大健康”的理念,有促进预防疾病、促进公众健康的使命和责任。使他们在未来医生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好地从国家乃至全球的视野思考相应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制度等问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个体与人群的健康需求的关系,公众对基本健康需求与对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追求的关系,医疗与预防的效果及费用的关系,疾病和健康的生物性与文化社会性的关系等等。

    (二)加强公共卫生教学和保障机制建设

    将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贯穿于医学教育始终,调整教学大纲和内容,增强公共卫生专业相关内容,特别是针对薄弱环节,增加重大传染病、人畜共患病教学以及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教学,增强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等教学,增加健康教育等内容。加强公共卫生教育保障机制建设。对教师特别是临床教师明确要求,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建设高水平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把公共卫生教学要求作为学生、教师考核和学校评估认证的“硬核”内容,加强引导和规范。

    (三)加快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的改革

    把医学生职业素养和临床综合能力培养作为改革关键,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推进基于器官系统的基础与临床整合式教学改革、问题和案例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改革、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考试评价改革。

    (四)进一步强化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培养未来的好医生要注重价值导向和人文高度。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探索多种有效的教育形式,使之充分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在潜移默化和点滴熏陶中塑造学生“以病人为中心”“大医精诚”的高尚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三、面向基层,加快建设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一)积极创造条件,拓宽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渠道,扩大培养规模

    加大国家支持力度,进行系统规划,通过改造一批专升本临床医学专业,调整一批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新设一批本科全科医学专业或专业方向,扩大定向全科医学生招生规模,尽快满足人才规模需求。

    (二)构建防治结合型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全科医学专科、本科、研究生和毕业后教育体系。建立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防治结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整体设计培养方案,特别要加强公共卫生、健康教育、老年医学、康复医学等知识技能教学。加强社区乡镇基层服务实践教学。同时,国家应独立于临床医生设立全科医生执业资格考试。

    (三)建立完善全科医生在基层“留得住、用得上、有发展”的政策机制

    加强医教协同,完善政策机制,形成政策合力,推动我国的基层全科医生制度不断完善,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四、创新发展,着力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一)强力组织推动高校加快建立多学科与医学和生命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运行机制

    高校要强力组织推动,把形成这一机制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作为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做好顶层设计规划,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调配集中多方面资源,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支持打破传统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学科合作,促进交叉融合,推动创新发展。

    (二)系统性强化医学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高水平大学要更积极地探索“医+X”“X+医”等多种人才培养新途径、新模式,探索开展“临床+基础医学”“临床+药学”“临床+公共卫生”等高端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探索开展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招收国内外一流大学多学科背景的学生学医;探索医学与多学科的“MD+PhD”等多种模式的联合培养;探索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等等,加强系统性建设,加快形成医学领域多学科背景拔尖人才汇聚的集群优势。

(摘编自《大学与学科》2020年第1期  作者:林蕙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