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地方医学院校专业建设路径探索

编辑日期:2020-10-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为地方医学院校建设一流专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哈尔滨医科大学聚焦自身优势、推进优化措施,探索专业发展路径。

    一、以办学理念为先导,引领专业建设与发展

    学校遵循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胜任力为导向设立人才培养目标包括素质、知识和能力等具体要求,确定医学人才培养规格;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建立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并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保证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构建合理专业布局

    学校在保持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优势的基础上,首批举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后改为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提升办学层次;借助国家基础医学理科基地,设置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优势增设药学、临床药学、护理学、法学等专业;响应国家紧缺人才培养的号召,恢复儿科专业招生;在新医科背景下,新创办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等医工结合专业。同时,取消营养卫生、卫生监督等窄口径专业,逐步形成了专业布局合理、重点突出、适应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需要的专业体系。

    三、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提高专业学术水平

    制定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实施办法、青年教师岗位培训制度和教师本科教学考核制度等,强化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和基础性。举办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聘请校内名师和专家开展以提升教学能力为目的的讲座。长期坚持教学法活动、集体备课、新教师和新课程试讲,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实施导师制度,“以老带新”,支持青年教师成长。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临床技能比赛等,设立“伍连德青年科学基金”等,支持青年教师进行创新性工作。

    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群建设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结果,将课程大体分为公共基础、人文社会与职业素养、公共卫生与健康、生物医学、专业、实验与实习、拓展知识7个课程群。临床医学专业进行生物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群内整合;临床见习和实践与课程同步整合;形态学开展了理论与实验整合式教学。

    (二)讨论式学习方法改革

    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基于问题教学,将器官系统整合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病例讨论中。在借鉴、总结PBL教学的基础上,形成以病例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部分课程实施了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通过课堂小测验、小组讨论、迷你讲授和课后报告等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早期接触临床问题。

    (三)医学情景模拟教学

    结合病例、标准化病人和医学模型或综合模拟人,模拟临床情景进行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教学,培养学生换位思考、自我反思、分析问题和沟通等能力,有利于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基于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系统整理多年积累的视频、图片、演示文稿、测验、在线作业等资料,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五)早期接触临床教学

    早期接触临床教学实行导师制,每学期参与临床活动不少于8学时;将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的临床教学时间由2.5年调整为3年;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阶段,安排学生在临床技能实验中心进行心肺复苏等临床技能的培训。

    五、以质量文化建设为大计,强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教育评价目的和要求,按照生源质量、教学过程质量、毕业生质量等制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标准,覆盖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毕业等教育教学每一环节。构建内部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学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全员参与的教学评价机制。形成由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和外部教学质量保障组成的监督与评价体系,成立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委员会,在实践中逐步建立“督学、督教、督管”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实施学生、同行、专家、自我等教学评价体系,将重点放在反馈、改进环节,保证教学质量。成立高教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负责教学督导、教学检查、评学评教、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专业评估等工作。

(摘编自《医学教育管理》2020年第5期  作者:肖海 田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