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在“变”与“不变”之间寻求创新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人类社会带来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将对医学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并带来变革,医学教育创新发展要统筹谋划好“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于守正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守正:坚持医学教育初心“不变”
守正,即恪守正道。医学教育的守正就是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追求质量内涵上恪守正道。它源于不忘初心,牢记教书育人使命;立于坚守职责,服务国家社会昌盛;成于守护健康,助力人类历史繁荣。
在人才培养宗旨上,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变。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守育人初心,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心全意守护人民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坚持服务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使命不变。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健康中国战略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医学教育身系教育强国与健康中国,是提供全民健康和保证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础。要以“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新定位,不断加强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
在人才培养要求上,坚持对培养质量的重视和追求不变。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保障人类健康的高质量专业人才,能更好地胜任“生命所系、性命相托”这一神圣职责。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牢牢坚守住“质量”这一医学教育的“生命线”。
二、创新:在变局中推动教育发展
创新,即革故鼎新。它要求我们在重大变局中拥有客观识变的能力,积极应变的活力以及主动求变的魄力。在新的发展阶段,大力推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有三项重点工作值得我们思考关注:新医科建设、教学范式转变、教育评价改革。
(一)把握好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内涵
新医科是在医学领域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下提出的,旨在培养更多顺应时代要求、服务全民健康和社会发展的卓越医学人才。发展新医科要着眼于未来医学发展趋势,要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相呼应,树立“大健康、大卫生”理念,坚持“学生中心、结果导向、持续改进”,建立学科融合交叉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与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
优化专业布局、加强内涵建设、打造一流专业,更好地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建立并完善“贯穿、衔接、整合”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流课程,强调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一流基地,全面提升实践教学的能力与水平,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二)转变教学范式,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知识爆炸和技术革新带来了“学习革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学范式的转变提供有效支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引领我们逐渐转变教育资源观、技术素养观、教育技术观和教育治理观,对医学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产生了深刻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国1454家高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在线教学。这场规模空前的实践改变了教师的“教”,也改变了学生的“学”,改变了学校的“管”,更改变了教育的“形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深度融入教与学,数字资源服务将更加普及,网络学习空间将覆盖全体学生,教育治理水平将不断提高。我们有信心创建一个“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为医学人才培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三)改革新时代的教育评价,为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对于高校而言,深化教育评价改革首先要注重思想与理念的更新。立足教书育人的出发点,构建教师评价体系,围绕培养“五术”的医学生构建学生评价体系。着力破除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导向和做法,改变用单一的规则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的现状。其次要注重目标与实际的结合。遵循教育规律,在“唯”与“不唯”之间找到平衡,搞清楚从哪里突破最合适、运用什么规则突破最恰当、行使什么方法突破最妥帖。
与时俱进推进医学教育改革,满足不同时期为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需求,这是医学教育发展进程中永恒的主题。因此,要明确医学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守正与继承中的不断创新,确保医学教育在变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