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新经管”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新经管”建设工程是适应新时代新技术新变革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调整学科专业建设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优化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专门思维、专业技术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综合素养,更好培养适应区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的、高层次、应用性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
一、自组织理论对“新经管”建设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适用性
自组织理论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是一种系统理论。而自组织系统可以在没有外界指令的情况下,自行进行演进发展。基于自组织理论,可以从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作用四个特征出发,探究如何打造“新经管”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明确学科互涉与教学信息化对“新经管”建设和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自组织理论认为,唯有开放的系统才有可能同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形成有序结构。教学系统作为高校系统的子系统之一,增强教学系统的开放性,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系统走向有序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科开放:以学科互涉重构课程体系,打造“新经管”课程模式
打造“新经管”课程模式,需以现有专业学科为基础,以学科交叉、专业互融的方式强化宽口径,淡化专业边界,以新技术为平台、工具和手段,实施经济、管理专业相互交叉融合,如金融与贸易的融合、金融与电商的融合等。
(二)教学开放:推动教学管理信息化,促进教学管理有序进行
高校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管理的信息化则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等活动实施精确地管理与控制。
三、非平衡态:明确竞争与协同对“新经管”建设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非平衡态是指系统整体和内部各要素之间远离平衡态的一种状态,其本质为协同与竞争。在教学系统中因学生的专业背景、受教育经历、性格品质、实践经验等是不同,使学生们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差异,进而产生竞争和合作。
(一)提高学生竞争意识,打造良性友好的“新经管”式竞争精神
高校可通过制定相应的评比制度和奖罚措施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在竞争中,竞争者为了取得胜利会创造出许多崭新的思想、方法与成果,进而产生许多不确定的可能性。但应当确保竞争精神是友好、良性且合理的。
(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促使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协同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系统或要素之间保持合作性、集体性的状态和趋势。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间的团队合作不仅能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优化其资源配置,且由于学生间良好的知识互补性使其创新性思维更易被启发。
四、非线性:明确非线性相互作用对“新经管”建设与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自组织理论指出,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内在动力来源于系统各子系统或各要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得系统内部对立的双方(如竞争与协同)形成存在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非线性”对“新经管”建设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打破思维惰性,促进学生自主思考
在打造“新经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时,高校应当转变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教材+课堂+灌输”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自行思考,并适当地扩展知识,做到“由点及面”,帮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联合为一个整体。
(二)打造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双方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在进行“新经管”建设时,为打造非线性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也要勇于向教师表现自己,并在教师存在不足之处时敢于向教师提出建议,帮助教师提升自我,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五、涨落:明确增强实践能力和信息化对“新经管”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涨落是一种启动力,其涨落作用的启动需要系统受到来自外界或内部偶然因素的干扰。唯有系统具有涨落的变化,系统才能启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进而产生各种变化。高校建设也需外部社会资源的支持。
(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强化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在加强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时,高校系统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增加。高校应大力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企业的支持,推动学校专门实验室、实习创业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等方面的建设。
(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改造“教”“学”方式
以信息网络技术改造“教”“学”,是促进“新经管”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必要条件。教学管理信息化能够为管理者提供大量的信息与数据,管理者可根据相应的情况对数据进行各种分析、统计和处理。
(摘编自《教育文化论坛》2019年第4期 作者:郑军 段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