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财经教育向何处去 听听校长们怎么说

编辑日期:2019-10-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近日,来自北京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伦敦大学等30余所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校长和2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中央财经大学建校70周年校长论坛”,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哲学社会科学:新机遇、新挑战”“‘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探索”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在以“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为主题的首场分论坛中,江西财经大学校长卢福财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是当下最热门的技术因素,将对财经类高校未来发展的趋势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财经人才的专业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人工智能未来可能代替现在的一些基本的会计操作类工作,未来企业不再需要仅会单一技能的劳动力,这需要高校重新调整专业,注重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第二,对教育教学方法提出新要求。随着万物互联,特别是人工智能出现以后,高校要重建教育环境,但随着教学环境发生变化,一些新的问题也会随之出现。比如,教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技术优势,使其功能被最大化利用,实现启发式教学。高校需要加强塑造教师的应用大数据能力及对人工智能科学的研究、应用能力;第三,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所带来的教育理念的变化和对知识获取的途径变化,要求高校加强慕课的建设,丰富慕课课程资源。

    在主题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哲学社会科学:新机遇、新挑战”的第二场分论坛上,北京交通大学校长王稼琼表示,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变革实质是谋求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在本科教育尤其是财经类本科教育从1.0阶段向2.0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处理好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关系至关重要,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是高校国际化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和理念。”他指出,首先,对财经类高校来讲,真正的高水平、国际化高校应具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目前,财经类高校在基础理论研究、核心分析方法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一些重要应用研究等方面与国际一流高校还有差距。财经类高校下一个阶段的发展,要重视基础前沿理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第二,高校应致力于培养拥有全球视野和经验的国际化人才。目前高校主导的国际合作项目,不能仅仅把通过“2+2”“3+1”等方式获得国外大学学历作为高校主要的国际交流方式。高校应注重在国际交流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别的国家的文化、生活方式,特别是积累国际经验、培养国际视野;第三,加强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的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招揽人才应注重全球视野,从70亿人中选才,而不是仅仅是从14亿人中选才;第四,要不断地鼓励师生参与各类国际学术科研交流,鼓励高校在境外办学;第五,软硬件同时进步,财经类高校更加要建立健全适应国际化的体制、机制、基础设施、服务手段。

    在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探索”为主题的第三场分论坛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夏文斌用四个关键词阐述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特色、任务、基础、动力。首先,特色。一流大学不可能重复和复制某一个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和办学模式,只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总结和探索自己的办学方式、办学经验,明确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注重内涵式发展,走特色化办学之路。第二,任务。一流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有家国情怀、有担当、有使命感的人才。人才培养在大学的办学实践过程当中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第三,基础。一流大学的基础是必须要有正确的办学方向,要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引导教师成为“四有”好老师,逐步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把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体系、管理体系等贯通在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当中。第四,动力。高校应把改革创新作为激发一流大学的内生动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完善教育评价体系。通过综合改革创新走高质量的发展道路,充分利用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成果,加快推进教学改革,落实“以本为本”,激发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和创造性。

(摘编自新华网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