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管”视角下的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

编辑日期:2019-11-15 作者: 阅读:1
【字体:

    一新时代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新时代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也体现出高校财经类学科建设的艰巨任务。

    (二)科技迅猛发展引发财经类行业与专业的变革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引发财经类行业变革、学科变革和课程教学革命。一是会计、金融、管理等行业变革。未来传统的会计方法将被电算化、人工智能取代,“互联网+经管”“人工智能+经管”类人才受到青睐,金融机构人才将以既懂金融又懂信息技术的计算机类、互联网类等复合型人才为主。二是学科变革。从学科设置来看,共享经济、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都是近几年出现的新事物,学科建设必须回应。三是教与学的“双重革命”。信息革命改变着人类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慕课、微课程、翻转课堂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二新时代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的对策思路

    (一)坚持立德树人

    要提高政治站位,将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教育规划、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的整体性构建,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生为本”理念。“新经管”就是在新时代新技术新变革背景下,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经管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的全新要求。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调整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目标、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建构学生知识结构,注重培养学生“跨界思维能力”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更好地培养适应区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经管类人才。

    (三)加强特色发展

    基于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中国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面临五种竞争,即现有高校财经类学科的竞争、潜在加入者的竞争、替代品的竞争、生源竞争、师资队伍竞争。师资队伍竞争更为激烈,经管学科人才大多不需要特定的实验室,所谓的经济管理实验室就是“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经济管理实践是最好的实验室,人才流动没有实验室硬件约束。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财经类高校必须采取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培育学科建设的差异化优势和主干学科优势,坚持脚踏实“地”,着力培育有“用”之“才”。

    打造优势学科群是财经类高校打造一流学科的重要措施。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法学与经济学科群建设为龙头,推动法学与经济学科群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引领与带动学校实力提升。

    打造高水平的学术团队是培育学科特色发展的重要措施。要坚持“服务发展、人才先行、引育并举、以用为本”的思路,切实加强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工作。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其组建跨学科的学科特区打造学科团队,特区以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为战略,围绕学校“新经管”建设方向,以凝方向、聚队伍、筑平台为原则,以特区方向、特区团队、特区平台为依托,实行倾斜滚动发展,依据学校的历史积淀、传统特色和优势、学科现有实力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并按学科方向的凝练、团队的稳定和相应的学科平台,把学科特区设为A区、B区和C区,学科特区成效显著。

    (四)加强创新发展

    切实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一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新经管”建设思路全面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增加信息技术、研究方法、实验模拟等课程,改革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及国际合作等协同育人新机制,以及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培养新机制。二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各培养单位根据学科特点,紧紧围绕“新经管”建设,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增加学生选专业权、选课程权、选老师权,完善学分制,推进分层教学;在学生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指导。三是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新技术激发教育教学的改革新动力。

    加强科研和智库服务创新。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学科是承担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一是必须从学科群的角度布局科学研究和智库服务,优化各学科之间的人力物力财力配置,高效精准培育学科高峰,营造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激发科学研究和智库服务的创新活力。二是加强师资队伍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培训,要求教师掌握各种软件应用、大数据处理、数据挖掘等方法与技术,掌握学习技巧与方法、研究工具与技巧。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密切跟踪新时代“互联网+经管”“人工智能+经管”等经管学科发展趋势,聚焦“一带一路”倡议和“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乡村振兴”等战略和政策问题,聚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等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提供高质量智库成果。

    加强协同创新,加强校企、校地、校校合作和国际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走协同创新、产教融合和合作办学之路。加强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推进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摘编自《高等教育评论》2019年第7期  作者:冯德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