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培华学院:新商科订单班“1+2+1”教学改革的探索

编辑日期:2019-12-30 作者: 阅读:1
【字体: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智能应用、云计算等新科技成果的发展,传统商科的思维模式、能力要求随之发生变化,传统商科类专业的边界日渐模糊,从而诞生了商业、技术、人文深度融合的新商科。西安培华学院针对新商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订单班“1+2+1”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商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校新商科人才培养的现状

    以西安培华学院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分析其新商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同时选取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对比对象,调研范围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6个专业。

    首先,从课程设置来看,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包含通识教育平台、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素质拓展平台五个部分。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基础教育平台纳入专业教育平台中,素质拓展平台纳入集中实践平台中,各平台课程设置要求和教学目标未改变。

    其次,从各平台学分分配来看,各个模块的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理论课程学分占比远远高于实践课程(见表1)。其中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学分比重最高,为41.5%;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学分比重较低,为33%。再对比各专业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可看出,理论教学学分占比均有所下降,实践教学学分占比上升,其中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比重为六个专业中最高,占到47.2%,比2014级增加了26.9%。

1  2014级和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学分分配对比表

专业名称

2014学分占比

2018学分占比

理论

实践

理论

实践

会计学

66.3%

33.7%

55.31%

44.69%

财务管理

66.2%

33.8%

58.75%

41.25%

国际经济与贸易

67%

33%

54.1%

45.9%

电子商务

62.8%

37.2%

52.8%

47.2%

人力资源管理

69.4%

35.1%

52.9%

47.1%

市场营销

58.5%

41.5%

56.4%

43.6%

 

第三,从就业情况来看,经过四年培养,会计学专业的就业率最高,达到93.64%,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率最低,为80.49%;从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对口率84.48%,在六个专业中最高,而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后者专业对口率仅为57.97%(见表2)。

2  2014级商科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统计表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专业对口率

会计学

1195

1119

93.64%

82.31%

财务管理

240

220

91.67%

81.36%

国际经济与贸易

80

69

86.25%

57.97%

电子商务

41

33

80.49%

63.64%

人力资源管理

62

58

93.55%

84.48%

市场营销

59

55

93.22%

81.82%

 

    (二)高校商科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错位分析

    从商科人才培养的现状和结果来看,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对商科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偏差:首先,高校对商科人才的教育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虽然从2014级至2018级四年间,实践教学的比重有所上升,但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应用来看,学生学习过程基本都在校内,大部分实践课程也是以平台模拟实训的方式进行,学生动手能力无法满足企业要求。其次,高校对商科人才的教育教学重专业能力,轻综合素质培养。企业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除专业技能外,更看重团队合作能力、适应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而近年来人才培养目标大多表述为具备某项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侧重于学生专业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企业对于新商科学生的能力需求相错位。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商科订单班1+2+1教学改革新模式的探索

    基于上述问题,西安培华学院设置新商科订单班,探索“1+2+1”的教学改革新模式。

    (一)订单班培养模式概述

    订单班作为产教融合的方式之一,是指企业根据自身人力资源需求,从高校相关专业在校生中选取培养对象,根据企业人才能力需求委托高校或联合学校共同培养目标员工。

    (二)新商科订单班“1+2+1”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

    所谓“1+2+1”模式是指“校方培养学生+校企联合培养+企业方培养学生”的培养过程,具体实施过程应包含以下步骤(见图1):

1  订单班培养模式实施过程

    1.确定合作企业。高校结合专业设置,对标行业人才需求,积极寻求行业优质企业,建立校企合作资源。所确定的企业应该具备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科学的人员培养体系,否则难以开展联合培养。

    2.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合作企业可将其人才培养系列课程以选修课或者方向课的形式植入合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并严格按照培养计划实施,将订单培养真正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3.企业进校宣讲,确定订单班级。订单班学员的选择应遵循“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可结合自身职业期望决定是否参与订单培养,企业也可针对有意向的学生进行选拔,最终根据双向选择的结果成立订单班级。

    4.校企共同授课。订单班成立后即进入校企联合培养过程,其授课内容相对比该专业普通班级更加侧重于企业职业技能的培养,授课教师采用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相结合,授课方式采用校内和校外、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方式,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课程中。

    5.学生参与实习,最终解决就业。订单班学生完成在校理论知识和企业课程学习后,按培养计划进入企业完成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最终在毕业后进入企业就职。

    (三)新商科订单班“1+2+1”模式的培养内容

    根据新商科订单班培养模式实施过程可看出,具体培养内容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校企联合培养等课程,培养内容为:

    1.素质培养。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全学院打通,课程设置着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价值观念,以及经济管理学科基础理论。该部分内容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由校方完成培养过程。

    2.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必修课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就业必须要掌握的专业基本概念和重点技能。该部分内容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主要由校方完成培养过程,也可在部分课程实践模块引入企业授课。

    3.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订单培养。专业选修课(或专业方向课程)根据企业岗位能力要求而设置,直接对接企业用工岗位能力需求,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前能基本了解企业文化、岗位技能和职业操守。该部分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除校外必修的专业课程外,企业方完成订单课程的培养过程。

    4.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从第四学年开始进入企业,完成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实习结束表现合格者,可直接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

    (四)新商科订单班“1+2+1”模式的培养效果

    通过这种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可实现校方、学生、企业三者共赢的局面。首先,校方人才培养紧密对接岗位要求,实现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培养目标;其次,学生通过针对性地培养,提高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了就业机会;最后,企业通过前期课程介入和实习期对学生的考查,使录用的人才更贴合企业需要,提高了招聘效率,降低了培训成本。

    三、结论

    综上所述,订单班“1+2+1”培养模式是结合新商科人才需求所产生的一种校企联合培养新形式,通过高校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以及人才培养过程的密切配合,有效促进新商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高校人才输送的效率。

(摘编自《中外企业家》2019年第13期  作者:邢娜 王西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