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路径探索——基于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的分析

编辑日期:2020-02-29 作者: 阅读:1
【字体:

   财经类高校的发展受学校定位和学科特点的限制,普遍面临学科布局有待优化、学科建设机制及理念亟待创新等发展瓶颈。在总结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财经类高校的表现及学科建设特点,分析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下阶段财经类高校的学科建设思路,增强财经类高校学科竞争力和立德树人能力就显得极为必要。

    一、第四轮学科评估财经类高校参评情况及表现

    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全国27所财经类高校的168个学科上榜(即进入前70%),8所财经类高校有学科获评A类以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获得A类学科最多(4个),上海财经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紧随其后(各3个),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分别有2个学科获评A类,浙江工商大学有1个学科获A类。值得一提的是,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学科获评A+,是财经类高校唯一的A+学科。

    二、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体现出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的特点

    (一)以经管类学科为主,一级学科同质化明显

    从学科表现来看,财经类高校中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理论经济学等学科上榜数量最多,随后依次是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等学科。

   虽然各财经类高校提出以财经学科为特色,经管法文理多学科共同发展的学科建设理念,但受其办学规模、学科定位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财经类高校主干和优势学科仍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管理学和理学(统计学)等学科门类中。

    (二)二级学科设置分散,多单位共建模式普遍

   通过对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表现最好的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三个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和学科分布单位进行统计发现,在这三个学科中,各财经类高校均下设多个二级学科,且分布在不同的二级单位中;其中应用经济学下设二级学科最多,其分布建设单位也最多。

     三、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特点利弊分析

    (一)主流一级学科同质化的优点与潜在危机

    财经类高校受其办学规模、历史传承、社会关系和校友资源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普遍拥有实力雄厚的经管类学科,其优点在于学校办学定位清晰、学科品牌化显著,易于实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集约型发展。根据对全球权威学科排行榜的追踪,财经类高校主流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2019年5月9日公布的数据,其经济学与商学(Economics&Business)、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general)双双进入ESI全球前1%。而这得益于财经类高校集中发展优势学科的办学战略。

   但是,部分综合类院校(特别是原“985工程”建设高校)均设置经管类学科,导致经管类学科数量众多,该领域竞争异常激烈。以第四轮学科评估为例,参评的应用经济学高校有155所,参评的工商管理高校有240所,参评的统计学高校有120所。一方面反映出各高校非常重视学科评估,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经管类学科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层次上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学科建设中经管类学科在高层次人才、教学科研平台、高水平成果、教学科研获奖等核心指标的竞争将更趋激烈,而财经类高校在经管类学科建设方面的任务更为繁重。

    (二)二级学科精细化设置的优点及其过于分散带来的弊端

   财经类高校中二级学科设置较为分散,原因在于其学科发展初期较多依托于优势一级学科,以此细化研究和培养方向。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各财经类高校作为专科院校在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等学科中进行细分,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水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另一方面,借助现有优势一级学科,通过学科交叉,以点带面实现学科布局的全面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下,财经类高校二级学科设置过多,横跨较多行政院系的弊端也导致了诸多问题。以本文选取几所主要的财经类高校为例,分析了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的三个学科——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发现以下特点:

   1.部分二级学科的科研成果良莠不齐,人均产出较低。据第四轮学科评估数据可知,指标“师均收录论文数”普遍低于其所在学科整体位次;说明财经类院校多采用集团作战方式,教师个体的科研能力参差不齐。

  2.行政壁垒造成学科建设目标难以有效落实,学科交叉融合不足,学科活力和科研成果创新性不足。从学科评估指标“科学研究水平”及下设的三个二级指标的数据可以看出,财经类高校科研整体表现低于自身学科整体位次。

    3.市场导向的发展模式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滑。学科评估指标“人才培养”及其下设二级指标“导师指导质量”“导师指导学生时间”数据表现普遍低于学科整体位次。

    四、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的理念与路径

    针对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暴露的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学科建设经验,各财经类高校可以从如下方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一)扎根中国、分类建设,推动学科的特色发展

   借鉴各大学学科建设规划目标,财经类高校需结合自身优势,精准对标、分类发展。对传统优势的经管类学科,要解决学科划分过细、重复建设问题,优化凝练二级学科,打造学科特色与品牌;扎根中国大地,对标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整体学科布局,发展与经管类学科互为支撑的新兴学科,形成财经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学科体系。

    (二)立德树人、质量先行,培养一流创新人才

    1.强化教师立德树人职责和培养人才的能力。

    2.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学生的职业胜任力。

    3.凝练提升,重视教学成果培育。

    4.促进交流,建立与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联络回访机制。

    (三)服务社会、树立品牌,促进学科声誉提升

    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应履行社会服务职能,从下述方面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1.对接国家战略,培育社会服务案例。

    2.服务需求,强化高层次教育培训。

    3.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和学科知名度与影响力。

    (四)厘清责任、动态监控,创新学科建设工作机制

   厘清主体责任,建立目标责任制的方式,明确二级单位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组织人事、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权责,建立完善学院、院长的目标责任制,分管校领导和院长签订责任状。同时,加强年度监督考核,动态监控学科建设目标的达成;通过院长基金等方式,将学科评估结果与各学科整体绩效挂钩,切实加强各二级单位对学科建设的主动性。

(摘编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年第12期  作者:徐龙炳 付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