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的“共生式”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借鉴 ——基于赛德商学院的实践

编辑日期:2020-03-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据Sage UK公司发布的数据表明,牛津大学毕业生是全欧洲创立“独角兽”企业最多的高校,涵盖社交网络、金融科技等众多领域。作为全球创业教育的翘楚,牛津大学的独特之处在于视创业教育为一个培养“精英与团队联盟共生的过程”。

    一、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的共生式创业教育模式

    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Said Business School)(以下简称商学院)虽然建院历史仅有23年,但它在2019年THE世界大学排行榜中高居全球商科第3位。它强调“共生式”创业理念,即通过植根于世界一流大学,以学科集群、创业实践和创业孵化等方式,建立“课程—创业—孵化”的接续、共享发展过程。

    (一)创业课程:以学科集群为基础的“教学共生模式”

    院长彼得·图法诺(Peter TUFANO)认为,以商学院为母体,提供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学科集群课程与项目培训,是目前最强大、最适合创业教育的一种模式。

    1.“要素组合制”的跨界创业课程

    创业活动更多源于实践问题。由于创业本身具有跨学科性质,其教育模式应由认知实践(跨领域创业课程)和社会实践(集成项目模块)来引导,以便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意孵化”的商业环境。为此,牛津大学商学院的创业课程实行“要素组合制”,由核心课程+选修课程+集成项目+应用实践+人才发展计划等五个模块构成。

    商学院除了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商业技能以外,尤为强调跨界带来的“附加价值”,因为创业的同时必须考虑影响商业发展的诸多因素,如自然资源短缺、人口变化以及医疗健康等。对一般大学创业课程较少触及的这些话题,商学院却依靠整个牛津大学的智慧实行跨学科解决。譬如,课堂讨论常会涉及政治学、法学、信息学、统计学等领域。实践证明,最出色的创意往往来自于理工、人文的跨界融合。此外,自2014年起商学院对每位MBA学生加设“人才发展计划”(Talent Development Programme)。即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到毕业的最后一天,均安排老师与其一对一接触,提供全方位辅导,包括技能提升、就业指导、个人品牌发展等。

    2.“虚实结合”打造沉浸式教学

    沉浸式教学是牛津大学创业教育数字化进程的一项改革。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模拟环境,如实时策略、仿真模拟训练等,从而达到师生之间创新与智慧的高度交互。

    牛津大学是英国大学中最早启用虚拟教育中心(Oxford Hub for International Virtual Education,简称牛津蜂巢)的高校。在虚拟模式下,师生通过设置多种商业情景模拟企业或行业运营环境。课堂由27台高清屏幕组成的U型屏幕墙,融合了机器人技术、面部识别技术和4D高清投影等多项尖端科技系统,可顺利完成在线教学的互动。平台软件还能监控每位学习者的注意力水平,可根据其面部表情和与班级的互动进行评分,使创业教学过程实现“虚实结合”,营造出全新、沉浸式的“准商界环境”,从而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

    (二)创业训练:以精英团队为联盟的“商业共生实践”

    创业实践的首要目标是支持学生的创业野心,并助其完成商业计划。因此,任何创意的实现都离不开“问题导向”的嵌入式商业实践。牛津创业实践中的真实世界项目(Real-world Projects),通过三个子项目的设置,考察学生在商业策划、问题解决和战略规划等方面能力,助其完成对创业知识的巩固与更新。

    1.“创业路演”提升学生的商业策划能力

    创业能否成功需要考察创业者能否通过项目路演获得风险投资并实现共赢。对于从未创业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绝佳的商业契机,甚至可望获得风投公司的青睐;对于那些已创业的学生,则可以通过企业家评审团获取更多有关新产品或新战略的建议,以便在未来发展中主动出击。

    2.“全球机遇与挑战”项目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牛津大学始终坚持,创业需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兼具社会责任感。“全球机遇与挑战”项目(Global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Oxford)汇集了牛津学者、在校学生和校友,形成了一个以行动为导向的社区。其中的内容和即时事件引发的想法,将会被设计成有关“商业与道德”的深入探讨,为国际面临的重大问题汇集高水平的行动计划和方向。

    3.战略咨询项目训练学生的全局统筹能力

    “真实世界项目”中最后一项实战训练是战略咨询项目(Strategic Consulting Project),被安排在学生完成全部课程后的暑期,着重考察学生在创业中的统筹规划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战略咨询是一项高智力活动,训练的是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程度:他们必须自组团队,针对全球任意一家公司进行为期2个月的深入实践,并提供科学、合理的战略改造与转型建议。

    (三)创业孵化:以服务人才为核心的“校域共生互动”

    牛津铸造创业中心(Oxford Foundry Entrepreneurship Center)作为服务于整个大学的创业孵化空间,旨在为有创意的学生增强创业指导,并为初创企业提供专业支持。它与牛津大学投资部的“牛津科技创新中心”和专利技术转让部的“牛津创新中心”等共同组成创业孵化平台。其中,“种子基金”和“灵感碰撞计划”是两个极具特色的创业孵化加速器,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业理念。

    1.以“种子基金”为代表的资本孵化

    为了鼓励学生创业,“牛津种子基金”设立了风险投资活动项目,入选团队每年可获得50000英镑的启动资本。申请条件包括:一是对人员的要求,创始团队中至少有一名成员曾为牛津大学的学生或职员;二是对资本的要求,即需要解释如果获得种子基金,那么它将从何种程度为你的企业带来有意义的改变或增长潜力;三是对发展的要求,需证明你的创业可以在未来18个月内获得10倍以上的后续投资或产生可观的收入。

    2.以“灵感碰撞计划”为代表的平台孵化

    为了实现一流学者及其团队在科技成果、发明专利上的转化与对接,赛德商学院、创业中心和牛津大学科学部专门针对研究生层次、掌握明星产品的创业者设立了“灵感碰撞”计划(Ideas-2-Impact),主要面向医学部、数理与生命科学部的博士后和研究生开放,尝试形成一个由科学家、博士生等科研人员和对专利商业化感兴趣的创业者组成的平台。

    3.以商界导师与校友联盟为代表的人脉孵化

    (1)倡导多导师制,实现双赢共生

    牛津大学创业中心为学生定制了“多导师制”,包括一名学术导师和多名预约制的创业导师。学术导师多为商学院教师,涉及金融、战略、领导力、法律、公共关系与政策等方向。创业导师则多为商界精英,或来自成功企业的资深经理、融资专家,或者是商业组织的发起者,甚至业界领袖。

    (2)构筑人脉资源,打造创业网络

    牛津大学特别注重支持学生在前景和行动上成为企业家,并通过打造创业网络构筑人脉资源。一是成立于1997年的牛津商业校友会,为有志在商业领域发展的校友提供帮助;二是打造牛津创业者联盟,支持学生与校友会建立一体化网络。牛津创业俱乐部为校友创业给予分享创意、提供基金、接触投资者和专业人士等机会。

    二、我国高校构建一流创业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普遍存在“课程体系杂而不专”“学科群与产业界脱节严重”“创新孵化服务平台不到位”等问题。根据牛津大学创业教育的经验及理念,可以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一)专业而规范的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把创业教育当成一种阶段性教育,而非专业课程,或以培训教育为主,或作为一种课外实践,明显存在着单一学科逻辑。为此,我国大学应借鉴牛津大学的经验,以商学院或管理学院为主导,构建一个分阶段、多学科融合的“创业学科群”体系。

    一是开设跨学科必修课程,包括管理学、金融学、社会学、人际关系学等简单而高效的入门课程,使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和技巧,构建创业思维;二是增设创业实践项目,采取团队或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商业见习与案例分析;三是重视创业训练,以高校创业中心为载体让学生接触创业实战,包括市场分析、项目选择、风险评估、成本管理等,最大限度降低学生的创业风险。此外,高校还可在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与创业相关的跨学科修读的要求、学时和学分,建立考核机制,将其纳入教学质量报告和就业质量报告中,公开接受社会和政府的监督。

    (二)学科集群与产业界的深度对接是创业教育共赢的枢纽

     首先,从跨界交流层面,学校可利用国际学术论坛、企业家交流、商业大赛等契机为学生提供见习平台,同时创造机会让业界翘楚与学术领袖携手解决领域难题。

    其次,从资源共享层面,校企双方应建立复合立体的多方合作。高校可提供创业慕课平台、专家智库、发明专利等智力支撑,与校外知名孵化器、优秀创业校友积极合作,引入基地建设,整合构建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

    (三)创新孵化服务平台的良性循环是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当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孵化多以大学科技机构为主,校内鲜有专门的孵化服务平台。针对我国高校存在的“孵化平台不到位”的问题,建议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在公共技术服务上,铺设“双创”数据展示网络。校企相关统计数据包括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科研成果、企业需求、孵化载体等情况,应实现从后台直接抓取,便于目标群的寻找和对接;第二,在回馈接续平台上,对于曾经获得过创业基金、国家资助等扶持,如今发展壮大并拥有一定资金和技术实力的企业和团体,鼓励其通过再回馈机制,建设回馈接续平台,如租借技术设备、提供模拟基地等途径,为大学生创业给予可持续发展的诊断和培训,最终达到“反哺”社会的目的。

(摘编《大学教育科学》2020年第1期  作者:韩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