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管背景下的学科竞赛与专业实训“阶梯式”融合模式

编辑日期:2020-05-31 作者: 阅读:1
【字体:

    高校将学科竞赛与专业实训融合,不仅可以扩大参赛选拔面,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学生整体实践能力。

    一、学科竞赛与专业实训融合的意义

    专业实训是学科竞赛的前提和基础,学科竞赛有利于专业实训效果提升,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一)“以赛促训”,提升专业实训效果

    (二)“以训推赛”,利于提高学科竞赛水平

    (三)两相融合,提升人才供求匹配度

    二、经管类学科竞赛与专业实训融合现状

    近年来,经管类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组织和参与的学科竞赛种类和规模不断扩张。然而现实中,专业实训和学科竞赛存在严重脱节,两者的互促联动机制并未有效发挥。

    (一)学科竞赛与专业实训运行机制脱节

    1.归口管理部门(主管部门)不同

     专业实训教学一般由各高校的教务处管理,而学科竞赛的管理部门却五花八门,有的隶属于教务处,有的归口学生处,还有些学校由团学部门管理,甚至还有多部门联合管理现象。主管部门的不同带来管理方式、管理效率的差异,由此造成高校间学科竞赛状况参差不齐的后果。

    2.管理制度存在差异

    专业实训教学管理规范,具有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各高校会定期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其中其中包括实训教学环节。然而,相比较而言,学科竞赛种类繁多,较为分散。不同学科的竞赛规定各异,难以形成统一的学科竞赛管理制度,即使有些高校出台了学科竞赛管理制度,但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导致了学科竞赛管理制度往往流于形式,规范性较弱。

    3.经费保障制度不同

    有别于工科院校,经管类高校学科竞赛起步较晚,发展势头一直不愠不火,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由于学科竞赛种类繁多、参差不齐,大部分高校重视承办省级、国家级竞赛项目,而校级或企业、协会举办的竞赛项目,往往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在经费支持上捉襟见肘。

    (二)学科竞赛与专业实训教学脱节

    1.专业实训教学创新不足,一定程度上难以跟上人才需求变化

    首先,实验室教学相关资料更新慢,往往与实践脱节,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创新性相对不足。其次,大多实训教学受限于数据更新、经费等原因,实验教学往往沦为模拟实验,项目的综合性和创新性不足,与实际相差甚远,脱离了企业的真实需求。最后,由于学生规模大,校外合作单位场地和岗位有限,学生很少有动手实操机会,很难接触到核心业务,使得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逐步流于形式。

    2.学科竞赛紧跟专业发展趋势,但受众面窄,人才培养效果有限

    学科竞赛的考试方式或试卷命题完全与实践紧密结合,有些题目来源于真实案例,应用性较强。但是学科竞赛辅导一般具有短期集中性,不利于学生专业综合知识体系的架构和知识水平的积累。受到参赛名额、竞赛场地等因素限制,大部分学科竞赛影响面不大,参赛覆盖面有限。

    (三)学科竞赛与专业实训体系设计脱节

    大部分高校存在“专业实训体系较完善、学科竞赛体系较松散”的现象。长期以来,经管类专业实验实训课程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训体系相对完善。而学科竞赛一直处于辅助地位,以自愿性为基础,缺乏专门性和系统性的制度建设。学生参加竞赛,往往受奖学金评比、课外学分获取、硬性指标以及奖金获得等外在因素驱动,这导致不少学生为赛而赛,采取短期集训,快速获取竞赛经验,完全是“应赛性”学习。

    三、构建阶梯式学科竞赛与专业实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新经管背景下高校需要整合现有学科竞赛和专业实训运行模式,重新制定“竞赛—实训”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阶梯式”培养方式

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点,融合式培养方案在培养的目标、实施重点、依托资源等方面也有所差异。因此,要根据大学生学习阶段特点,设置不同的融合培养方式,打造“阶梯式”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生态圈,提升经管类人才培养质量。总体来说,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见表1)。

1阶梯式学科竞赛与专业实训融合的培养方式

    认知实训阶段主要面向大一新生。在实训课程或专题讲座中,着重于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了解自己在大学阶段需要学什么,未来可以从事何种职业。在学生对专业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向学生宣传学科竞赛,讲解学科竞赛作品,通过参赛作品让学生感知真实世界对专业知识的要求,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热情。

    进入大学二年级后,在学生专业课程安排中,增加仿真实验教学比重,同时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不论是实地学习还是实验室教学,实训指导教师都应当有意识的融入学科竞赛知识,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已经初步具备了学科竞赛的参赛要求,可以适当鼓励领悟能力强的学生组建团队参加竞赛。

    对于大三阶段的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实训指导教师可根据本专业相关学科竞赛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引入学科竞赛单元,引导学生根据竞赛任务和要求,在课内完成教学竞赛的全部流程。实训项目命题完成后,按照竞赛标准和要求进行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

    进入大四阶段,通过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实习阶段,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本阶段是实训教学成果的转化期和验收期,也是参加学科竞赛的黄金期。但是,很多学生面临就业、考研及各类考试的压力,参赛的兴趣降至冰点。本阶段的重点是注重实训的实时指导,检验实训成果,并鼓励有参赛意愿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二)“阶梯式”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1.调整课程设置体系

    经管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还要突出专业前沿与热点。第一,专业实训课程必须吸收学科竞赛的优势元素,在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加学科竞赛相关课程。第二,在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中,应当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竞赛类课程作为专业限选课或专业拓展课。第三,鼓励教师开发“竞赛—实训”融合课程群并推出整合后的教学大纲、教案、案例库及指导用书,并建立相应的教学团队。第四,试行“短学期制”,即在每学期期末结束后,集中(大约两周)开展综合实训。

    2.完善教学内容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专业实训课程应调整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讲稿,改革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增设第二课堂,增加商业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训环节。实训课程中竞赛内容的融入也遵循“阶梯式”原则,大一侧重于竞赛宣传,竞赛认知;大二、大三重点讲解竞赛知识点;大四侧重于实习跟踪和竞赛指导。

    (三)适应“阶梯式”融合的考核方式

    目前,学科竞赛与专业实训是两套系统,专业实训成绩与竞赛结果相对独立、没有联系。因此,在专业实训考核方式中,总评成绩可相应包括课堂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成绩。进一步,实践成绩可以从实习操作、学科竞赛、团队合作等多个维度进行考察。根据学生是否参加学科竞赛、取得成绩如何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并且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还可以获得实践学分,如果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得名次可以选择替代或免修相应的实训课程。

    (四)契合“阶梯式”融合的保障机制

    首先,完善学科竞赛组织管理体系。依据竞赛的专业性,划分不同的归口管理部门。对于专业性强的竞赛划入教务部门管理,对于专业性相对弱的竞赛划入学生管理部门或团学部门进行管理。各部分应制定详细的竞赛管理规则、办法和评价细则。

    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物质保障。校级和院级层面应分别设立专门的教改专项资金,用于保障融合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提高学科竞赛专项经费水平,用于支持学生异地参赛、奖项设置;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应给予工作量认定,取得奖项的教师增加工作量认定标准或给予物质奖励;获奖学生根据获奖等级给予物质奖励和综合测评加分,并允许申请课程替代和免修。

(摘编自《景德镇学院学报》2019年第34期  作者:杨晓妹 王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