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科专业建设的趋势与路径
一、商科专业建设的趋势
(一)集群化
专业群的概念主要指学校内部专业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旨在通过专业群带动发展,围绕课程、师资、基地建设等方面从整体上提升学院的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专业集群是基于产业集群的概念,以区域内一所或若干所重点建设高等院校的品牌特色专业和专业群为核心,形成相关专业与专业群在空间上的集聚。专业集群在涵盖范围、组成要素、目标特点、建设方式、管理体制以及发展运行等方面明确了与原有校内专业群建设的不同。专业群和专业集群的对比分析,具体见表1。
表1 专业群和专业集群的对比分析
|
专业群 |
专业集群 |
覆盖范围 |
分散的,校内的 |
整体的,跨院校的 |
组织部分 |
校内相关专业 |
专业或专业群、行业企业、社会部门、政府 |
建设方式 |
核心(重点)专业带动 |
部门联动,动态调整 |
目标特点 |
集中优势、共同发展 |
优化结构,差异化发展 |
管理体制 |
教育行政部门主管 |
探索创新型管理 |
发展运行 |
单一型发展 |
合作型竞争 |
由此可见,商科专业集群建设并非仅靠一所院校独立完成,可由区域内多所院校对标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财经专业特色、优势,联合产业、政府等相关部门,强强联动、动态调整,形成经济类、管理类等商科专业集群。
(二)时代化
现代经济体系离不开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各个行业正在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网络化重构以及智能化提升。国务院于2015年在《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具有统计分析、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跨界复合型人才”。未来5—10年,大数据市场规模年均增速将超过30%,人才缺口将突破150万。在2019年,有479所高校设立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有405所高校设立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有30所高校设立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未来,我国的新商科教学改革也将以大数据思维与大数据技术应用(含人工智能技术)为商科教学改革的切入点,落实“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要求。
1.新商科大数据人才培养知识要求
(1)理解商业现象和数据,学会利用科学的商科思维解决问题;(2)能对数据进行科学的整理;(3)利用科学的分析工具,对商业数据进行分析;(4)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为企业提供科学的商业数据分析。
2.新商科大数据人才培养技能要求
(1)建立数据源:对销售数据、库存数据、用户行为等形成文本、视频、图片等数据资源库;
(2)数据处理:利用SQL、Excel、Python等工具提取文本信息、处理异常数据,网络爬虫,描述数据特征,保证数据质量;
(3)数据分析与挖掘:利用SQL、Excel、Python Numpy、Pandas等工具,运用统计、概率、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机器学习等知识,分析4P框架等业务指标,推荐系统模型;(4)数据解释与呈现:利用Excel、Python Matplotlib、Seaborn、PowerBI等工具,在网站前端形成可视化报告报表,部署自动化模型,形成销售报告。
因此,新商科大数据人才的培养技能要求,对商科专业建设过程中的跨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国际化
通过国际专业认证是全球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目前国际认证体系包括商科专业类EPAS、ACBSP,以及商学院层次的AASCB、EQUIS等。以下着重对EPAS、ACBSP作简要介绍。
EPAS(EFMD Programme Accreditation System),即“欧洲管理发展专业认证体系”,是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所开展的国际性教育质量认证体系之一,主要评估各层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办学质量和国际化程度。与针对商学院认证的EQUIS相比,EPAS是对某一专业或项目(必须是学位项目)质量进行评价的认证体系,可以认证从本科到博士不同阶段的学位项目。EPAS专业认证标准框架包括7个方面:专业与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资源与条件、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专业管理流程及人才培养质量。
ACBSP(Association of Collegiate Business Schools and Programs),即“美国商学院认证委员会”,是以杰出教学为核心,针对商学院和商科专业项目而设立官方认可的协会。其创设的目的在于肯定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同时在平衡研究与教学的基础上,关注教学上的卓越和学生学习结果。ACBSP专业认证范围包括从大专、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的项目,涵盖大学商科课程层次的认证,是世界领先的专业认证协会。相比侧重研究质量提升的AACSB(商学院认证机构国际商学院联合会),ACBSP更专注于优质教学质量的提升,在认证各商学院时,也更倾向于教与学的评估。ACBSP专业认证标准框架包括6个方面:领导力、战略计划、学生及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点、学生学习和表现的评估与分析、教师与全体职员的关注点、教育支持服务流程和运营流程的管理。
二、商科专业建设的路径
(一)专业集群的形成路径
1.基于产业链的商科特色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近年来,各地院校的商科专业学生人数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培养的人才无法与市场需求进行无缝对接。因此,高校商科特色专业集群建设需要系统衔接、智力支撑地方经济发展链。高校商科专业建设要沿着产业链,对应地方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与区域发展中企业组织的岗位要求与职业标准相匹配。同时,加强商业合作,实现集群扩张,提高商科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实力,促进商科学生形成竞争力,使商科专业产生最大的专业集群效应。
2.注重商科特色专业集群的课程群建设
高校创新课程建设思路要不断整合课程资源,注重商科课程群建设,将商科专业课分为人文素质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共享课程建设群。此外,还应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个性化课程,比如按照商科专业岗位要求,与企业共同建设课程标准,将岗位能力分解成为若干能力模块;按照能力模块建立课程群,突出提升商科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3.加强商科特色专业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高校商科专业通过专业集群建设,注重商科特色专业群发展机制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体制与运行机制,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校内教学资源与校外企业资源加强融合,明确商科人才培养的类型,促进商科人才培养结构量化定位,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对应地方经济发展链。
4.加强商科专业集群的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应用型高校商科专业集群建设需要先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构建适用性强的“双师双技能型”教学团队,促进教学科研成果的产生,达到更好的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商科各个专业之间的关联度,加强教师间的资源共享与成果共享,避免重复建设,进而提升教学团队之间的合作。
(二)时代性人才培养路径
1.结合市场需求培养新商科专业人才
随着各种新技术在商业发展中的持续应用,新商科人才需要兼备数据技术、网络技能、智能技术等各项能力。新商业发展将网络平台引入其中,使电商、物流等形成一个全新的线上、线下产业链,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因此,新商科人才要有创新理念,对新型商业要有全新的认知,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逐渐形成具有专业技能强、创新意识高、知识领域广的新商科人才。
2.加强新商科师资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新商科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引进和培养,特别是要重点引进大数据相关专业方向的高级人才,从“入口”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招聘教师注意考虑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和性别结构,长期聘任一批大数据应用领域的行业专家。不定期开展使用SQL、Excel、Python Numpy等工具应用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构建包括进修访学、攻读博士学位、企业挂职锻炼等多元化的教师培训体系,并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大数据领域高端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开展教师互换项目,拓展国际合作渠道。
3.加强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平台建设
要培养新商科专业人才,必须大力建设大数据实验平台,逐步完成Python Numpy、Python Matplotlib、Pandas等大数据软硬件实验平台建设。随着大数据技术产业快速壮大,大数据软硬件自主研发实力持续提升,龙头企业引领、上下游企业互动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三)专业建设国际化的实现路径
1.合理选择符合自身教育发展与需要的认证体系
高校商学院认证体系的选择,是由商学院的学科专业结构、科研成果和实践成就决定的,同时也与其整体的教育质量、社会服务水平紧密相关。单科类非研究型大学商学院参与国际认证,最好先从单个项目入手并率先取得突破,然后通过若干年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提升整体质量和水平,再参与更具整体性的、更高要求的AACSB和EQUIS认证。
2.逐步明晰和确立商学教育的使命与愿景
从根本上看,商学院建立明确的使命和愿景,为了让学院能够运用有限的资源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当然这需要商学院准确研判和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功能定位、学科及专业定位、层次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师资结构与水平以及学院综合实力,以便充分体现学校特色与地区优势。
3.强化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注重国际化能力培养和强化工商管理、企业管理实践经验,除此之外,还需要重视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部分国际认证规定学术合格师资和专业合格师资比例必须达到一定比例,这些认证标准的建立与规定,其实就是对教师科研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要求与考核。
商学教育是非常典型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应该遵循“能力中心”的培养理念和大学教育思想。具体来说,商学院需要科学制定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养成。在学制上,注重学年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相结合,满足学生多元需要和个性选择;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拓宽国际视野,强化案例教学;在教学和考试方式改革方面,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育与养成,重点培养学生的执行能力,拓宽和发展学生海外游学及实习实训渠道。另外还要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管理,建立和保持与他们多元而长久的联系,一方面可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取现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商学院扩大社会影响、树立工商管理教育品牌、与企业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路径。
4.应时调整招生政策,相应改变招生策略
我国大学商学院的招生政策与策略,也需要根据教育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及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一是“走出去”宣传商学教育价值品牌,做好海外招生工作。目前,需要加大对海外学生的招生宣传力度,可以把重点目标放在非洲、亚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招生在拉美甚至欧洲都是存在潜在市场的,所以商学院需要加强建设,提升品牌质量,做好品牌宣传与开发。二是选拔学生的标准和方式需要改变。变革招生方式,可增加诸如工作经历和业绩评估、实地调查等方式来选拔优秀生源。
5.着力构建社会媒体合作机制,推动商学教育正面影响的持续传递
大学商学院需要科学规划媒体发展与合作战略,着力构建合理有效的社会媒体合作机制。首先,可选择比较知名的社会媒体或者比较适宜商学院自身发展需要且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媒体,达成合作共赢意向,签订媒体合作备忘录或者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发展的业务关系。其次,通过相应制度与运作机制,保证媒体合作关系的良性有序发展,比如建立“特别报道”运作规则、“专栏”制度及“定期主题活动”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与管理机制的运行,大学商学院的媒体合作与发展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商学教育正面影响的持续培育与传递也才可能得到保证。
(摘编自《陕西教育》《教育教学论坛》《科学咨询》《高等教育评论》等)